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文化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文化又是现代化内涵中更长渊源、更深层次、更宽领域的部分,是更本质、更浑厚、更耐久的构件。中国式现代化必然遵循中华文化的逻辑规定,体现中华文化的身份标志,汲取中华文化的精神力量,从而成为一种开创人类历史新境界的文明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幅员辽阔,在农耕社会劳动生产率不高的情况下,要维持、扩大经济生产首先要依靠人自身的生产,因而很早就产生了“儿孙满堂”的家庭理想和“多子多福”等人口观念,中华文化因而成为一个人口体量庞大的文化。中国式现代化在这个人口体量上展开,必然是人口规模空前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倡导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治国之道,富民为始”等传统观念的现代表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则是“道法自然”“斩伐养长,不失其时”等思想的当代传承。我国自古秉持“礼之用,和为贵”的外交文化,具有爱好和平、促进发展的历史传统;近代中国饱受列强侵略,中国人民深受欺凌之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决定了中国发展现代化绝不会选择旧版现代化内榨外夺的老路,和平发展是中华民族对人间正道的孜孜守望。
中国式现代化是革命文化的必然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革命属性是这一文化的本质属性。这就注定这一文化是对资本主义文化的超越,从而保证其始终拥有自我革命这一手段解决自身矛盾和问题,把自身文化和现代化不断推向前进。中国共产党发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成立起便与文化建设紧密相连。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均将文化建设置于重要地位,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以先进文化凝聚民心,以理论创新指导文化实践,这是百年大党在东方大地上始终保持生机活力的秘诀和法宝。从广义上看,百年党史是一部中华民族复兴史,也是一部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史。在这个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现当代史的主心骨,书写了中华民族从聚起来、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华丽篇章,党的领导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
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选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天然的契合性。这一文化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通过广泛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提高全体人民的文明程度,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举措,完成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任务,达到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阵地,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推出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艺作品,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育时代新风新貌,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等综合发展目标,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这一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全体人民物质与精神共同富裕、人与自然互利共生、国与国和谐发展等核心内容的理论支撑,也是对中国式现代化价值取向的本质规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这些底蕴能够激发全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力量。这包括:
(一)文化主体性。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两个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这种主体性的内涵,其一是思想主体性。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唯一性,形成了当代中国人看待宇宙、社会、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其二是制度主体性。这体现在领导制度、法律制度、执行制度等各个层面。如顶层设计上,实施教育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等战略。其三是载体主体性。以汉语汉字为载体。方块汉字被许多文字学者誉为优美的文字。其四是内容主体性。中国的诗词歌赋、戏曲影视等,独特性一目了然。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多年的连续性。独树一帜的中华文化主体性蕴含着鲜明的文化主体精神。这种精神在中华文化历史主体性的加持下,必然永远闪耀在人类历史长河之中。
(二)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关于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是中华民族对全人类的重要贡献。建党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怀抱中华文化之璧,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辟出伟大道路、创造出伟大事业、取得伟大成就,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进入新时代以来,民族复兴伟业的蓝图已经绘就,文化强国建设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变成现实,中华民族又一次站在从容自信的历史制高点上。
(三)革命精神。革命精神是浸润在中国共产党文化肌体里的精神。如思想革命方面,从坚持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再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构成百年党史思想革命的主线。机体革命方面,反腐倡廉文化建设是党最彻底的自我革命之一。党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去疴治乱,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坚持有案必查、有腐必惩,坚持“打虎”“拍蝇”“猎狐”多管齐下,全力展开反腐倡廉文化攻势,坚决消除腐败这个最大危险,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
(四)团结精神。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神州大地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中华文明具有博大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明具有绵延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这种必然性和精神指向将给中国式现代化带来两个向度的结果。
从内部看,在表现形式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形式,也是中国历史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阶段性成果。在内涵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是科学的哲学思想体系、完善的现代社会治理制度、领先的经济科技发展水平与团结拼搏、自信创新的民族精神的有机统一,不但是对中华传统社会形态的升级,也实现了对中华民族心理图式的再造。在延续性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自然展开,是一个以人民为中心、以天下为己任的百年大党的正义追求。
从外部看,中国式现代化与西式现代化存在必然代际差异。其一是制度代际差异,即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霸权主义)制度的差异。从现当代中国历史看,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发展中国的论断是完全正确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能够摆脱暂时矛盾也是吸收社会主义元素的结果。其二是路径差异。与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手段,走损人利己、充满暴力罪恶的道路实现现代化不同,中国式现代化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是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革开放的和平发展的路径实现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保障。但中国式现代化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获得的。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外部主要矛盾是中国与老版现代化国家的矛盾。要解决这一主要矛盾,代表人类未来走向的新版现代化需要充分张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优秀特质,有自信、有谋略、有胸怀、有定力应对老版现代化国家的不良应激反应,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引导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大力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共同打造和平、安全、繁荣、包容、美丽的人类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