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关注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热点关注 >> 浏览文章

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作者:林雅华 来源:文艺报 浏览次数:3750次 更新时间:2023-12-21

一个民族的复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为我们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坚定文化自信,确立文化主体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回望历史,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饱经沧桑而经久不衰,这确实是人类文明发展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也是我们今天谈文化自信的底气,更是确立起文化主体性的重要基础。

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的标志。这一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也守住了文化主体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在近代中国最危急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这一主体性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广泛吸纳各种文明成果而始终保持自身鲜明特色,是因为它对外来文化并不是简单地拿来或拒斥,而是始终保持自己的主体性,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这一主体性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有机结合才能相互成就,并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这个新的文化生命体的产生,有力巩固了中华文化主体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

有了文化主体性,我们才能形成文化意义上的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坚实的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在世界文明激荡的浪潮中站稳脚跟的文化特性。当然,更重要的是,有了坚定的文化自信与充沛的文化主体性,我们才不会盲从于各种教条,也不会照搬外国理论,而是能够以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以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不断用中国道理总结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不断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秉持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

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以化解冲突、凝聚共识。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中华文化在开放包容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璀璨斑斓的文明形态,为人类文明贡献了中国色彩和华丽篇章。中华文明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正是因为如此,中国历史上虽然经历了多次外来文明的冲击与输入,却始终能够在保持内核基本稳定的基础上,不断吸纳新的文化要素,推动自身的文明更新。越是开放包容,就越是能够得到认同和维护,也就越是能够绵延不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秉持交流互鉴、开放包容的文化心胸,积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到“一带一路”倡议;从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到全球文明倡议;从创立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到举办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发展观和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着力促进文化和文明的交流互鉴。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不仅取得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历史性成就,而且成功开辟并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文化交流互鉴、平等对话、兼收并蓄的开放包容性有了更加扎实的现实基础。

今天,面对着人类“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更加需要秉持开放包容的理念,而绝不能自我封闭、固步自封。一方面,我们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力量,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定位,坚定守护中华民族文化根脉;另一方面,我们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打破一切形式的文化壁垒与文化隔阂,以“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的心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不断吸取“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多元文化精神,并在将其不断本土化的过程中,内化为我们的思想资源和文化资源,在世界文化体系中书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崭新篇章。

坚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

守正创新的关键就是牢牢把握“两个结合”。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之一,就是通过“两个结合”打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中华文明之间的关系,打通了作为“魂”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作为“根”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充分确立起了中华文化的主体性,为创造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探索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把先进的思想理论带到中国,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引领中国走进现代世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比如,从民本到民主,从九州共贯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从万物并育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富民厚生到共同富裕……在此“结合”的过程中,中华文明以别开生面的方式,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不断呈现出更为活泼生动的现代形态。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不断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显示出日益鲜明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更是“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就此而言,“第二个结合”确实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它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的主动,让我们在更为广阔的文化空间中,以守正创新的方式,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崭新文化形态。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坚持守正创新,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要求我们以新的文化使命感,破除老观念,不断推动“双创”由自发转变为自觉。一方面,我们要结合新的技术手段与新的表达形式,为传统文化赋予全新的时代内涵,进一步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另一方面,我们要在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化进程相协调、与现代文化相融通的过程中,让其精神内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生融通与共鸣,为新时代的新文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更为澎湃的动力来源。

回望历史,展望未来,我们确实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为此,我们应当勠力同心、奋发有为,共同为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而不懈奋斗。



错误: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