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浏览文章

独居岳母“三难”变“三易”记
作者:广东省 李志强 来源:中国百家文化网 浏览次数:17970次 更新时间:2019-01-03

我岳母是一位解放战争时期南下广州老兵的军嫂,岳父退役后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地方工作岗位上因公牺牲。本来,岳母和一子二女同居一室,儿女成家立业后住地也都相距不远。二十多年前,因城区改造的需要,已从一家街道工厂退休的岳母迁移到位于城区西北方郊外的花园小区,住在一座无电梯楼房的六楼套间,儿女媳婿乘车去探望老人家一次单程就得花一两个小时。随着年事日高,已年近九旬的岳母近几年身体状况不佳,咳嗽气喘,步履蹒跚,记性变差,日常生活面临着“三难”:上下楼移步难,买菜做饭难,打电话记号码难。儿女后辈一再请求她搬过来一起住,可老人家生性“固执”,顾忌拖累子孙,始终不肯答应。那么,进养老院吧,又觉得自己是有儿有女有孙的人,住进去没面子,宁愿独居。

这么一来,岳母面临的“三难”,令儿女后辈时刻担忧牵挂,就像三块石头悬在我和妻子以及我妻兄、妻妹等三家人心头!

好在,我辈心头的“三石”没挂太长时间,就掉落了一块。

广州市政府给全市60岁以上老人推出“平安通”服务,我和妻子到相关机构办理了申请“平安通”安装和服务手续,为岳母免费领回了“平安通”移动电话。这家伙外形就似可随身携带的一个小手机,操作方便,简单易记。经过我和妻子一番指点,岳母只要按一下上面的较大的圆键,就可接通“市居家平台”,提供紧急呼援、定位、咨询转介、心理慰藉、定期(电话或上门)关怀和提示(天气等特殊情况时的注意事项)等等服务。我们把“平安通”电话大圆键周边几个标有1234等序数的小按键分别绑定岳母主要后辈亲人的手机号码,老人家只要按一下其中一个键,就可联系上自己的一个儿孙。经过我和妻子一番指点,岳母便学会了如何操作。此后,打电话,通音讯,告急事,就不再难了!

岳母还有的两难有望化解么?有。就拿上下楼移步难来说,只要在楼道加装电梯就行了。花园小区的业主们近年来也一直在商议凑钱装电梯的事儿。只是由于有的业主经济上有一定困难,加上对不同楼层住户经费如何分摊意见不一致,使这事悬而未决。好在市政府适时出台了旧楼加装电梯的指导意见;区政府随后推出了业主旧楼加装电梯的资助措施,由区财政给予每部加装的电梯资助安装经费10万元,这难事便迎刃而解。岳母居住的单元楼道的业主们在较短时间达成一致意见,联系装修公司,顺利安装了优质的电梯。该单元有9层,加装电梯共花资金21万余元;我岳母住6层,分摊5万多元。区财政资助一到位,该单元业主们共实出10万余元;岳母实出2万余元,何乐而不为!自此,岳母上楼下楼安坐电梯代替气喘吁吁移脚步,悬在后辈心头的又一块石头落了地。

至于岳母还剩下的那个买菜做饭难,怎么办?说来也巧,没过多久,好像有意为她老人家上下楼坐加装的电梯接风似的,与她所住的楼房仅隔一片30来米草坪的对面那座楼房,在其一楼开设了“长者饭堂”。这一项市政府为市民办的民生实事,就此落实到岳母的家门口了!它以“政府补一点,企业让一点,慈善捐一点,个人掏一点”的方式,为6O岁以上的老人解决午餐问题,并享受实惠。这家“长者饭堂” 以12/人·餐的餐标计算,除了“60岁以上的户籍老人” 每餐需缴8元的费用,其他5类长者(80岁以上长者。三无、低保、低收入家庭中60岁以上老人,孤老和优抚对象,每月退休金收入低于1200元的独居或仅与残疾子女生活的老人,市级以上劳动模范)每餐均只需缴5元。我和妻子立马要了岳母的身份证跑到街道为她申办了一个“长者饭堂”就餐优惠卡。如此一来,岳母下了电梯,缓步走过草坪,进入长者饭堂,只要花5元,就享受到一顿有两荤素一汤一饭,吃得方便、放心、开心,价钱便宜的午餐。尚有,从以前一个人吃饭变成了和一群有说有笑的老人一起吃饭,结识不少亲密的“饭友”。岳母的午餐是解决了,还有早餐、晚餐呢?好办!我们后辈周末或有空来看望老人时,给来捎来些包子、面包、牛奶之类,放进冰箱,她早上拿到锅里热一下,早餐就解决了;晚餐,她午餐在“长者饭堂”点多一点,带回来放进冰箱,旁晚拿到锅里热一下,也就解决了。偶尔身体状态差,坐电梯都不方便,还有一招:用“平安通”约“长者饭堂”义工送餐上门。

自从有了长者饭堂就餐,平日不爱多言的岳母变得话多起来。我们去看望她的时候,总是喜欢聊一些从“饭友”那里听来的趣事。例如:已经凭优惠卡在“长者饭堂”吃饭的朱伯,向没申请优惠卡的邻居牛伯大夸“长者饭堂”饭菜好吃,没想到生性多疑的牛伯回了一句:莫非“长者饭堂”没几个顾客,你变着法子找我去给你当“陪吃”吧!朱伯一听急了,瞪着眼睛说:不信?我和你打个赌。明天你去吃一顿。如果不好吃,我当场学三声狗叫;如果好吃呢,你也照此办理。说得牛伯来了牛脾气,当天就去街道申办了优惠卡,第二天中午和朱伯一起到长者饭堂一吃,觉得味道真好。于是真的当着满饭堂老人的面大叫三声:“汪!汪!汪!”朱伯怪他何必把玩笑当真,牛伯哈哈一笑:我叫的是“旺!旺!旺!”呀,吃了长者饭堂供的饭,身体更健旺!

说到这里,岳母裂开镶满假牙的嘴,开心地笑了。我们几个后辈也笑了。

笑声中,悬在心头的最后一块石头落了地。



画  匠

邝 信

   壬大爷被十里八乡的人称作画匠,他画出来的人像几乎和本人一个模样,跟照片差不离。

当地有不少关于 壬大爷的传说,最多的是说他有目画的天分,仅凭看人一两眼就把那人的相貌画在了心里。不是么?那年,当地一连丢失了好几个孩子,公安人员暗访时,壬大爷拿出了几张三男两女的画像,说看到这几个人形迹可疑,便回忆着画了下来。公安按图索骥,很快抓获了五名嫌疑人。从此,附近十里八乡再没丢失过孩子,壬大爷更是闻名遐迩。

 壬大爷不光像画得好,为人也开明善良。前年,村里的伍满爹患急病走了,家人没合适的照片做遗照,便请壬大爷去家里给伍满爹患画像。壬大爷二话没说,提起绘画工具就到了伍家,对躺在棺木中的伍满爹点了三根香,作了三个揖,然后架起画板开始下笔。时值炎夏,室内闷热,壬大爷一连画了三个多小时,顾不上喝一口茶水,赶在灵棚搭起前画完了遗像。临走时谢绝了伍家的优厚酬金,说:就算我送了老邻居伍满爹一程吧!

当地做画匠这个行当的,除了壬大爷,谁都不肯上门给人画遗像,说是不吉利。可壬大爷却不信这个邪,哈哈一笑说,我堂侄儿干了大半辈子殡葬,天天和遗体打交道,还不照样活得风风光光的?我能给去了另一个世界的人画像,也是一种缘分,多一份缘就多一分福啊。

时光作证:壬大爷如今已有一百虚岁,还耳聪目明手巧;他老人家的话没说错!



两上岛礁见变迁 

邝 信

那前,身在大军区政治机关工作的我,随一支部队演出队乘船来到祖国南沙一个岛礁,给守岛哨所的官兵的慰问演出。只见这里是一片荒芜的沙洲,几乎看不到一棵树;除了满耳狂风的嘶叫声,听不到一声鸟鸣和其它天籁之音。 同船只还运来一批建筑材料。哨所的官兵们脱掉军衣,光着脊梁,顶着烈日开始卸运钢筋、木材和水泥。有的官兵为此磨破了肩膀。演员们见了,不解地问:“为什么要脱掉军装干活呢?”“没有淡水洗衣服呀。”官兵们回答。卸运完毕,演员们看到官兵们咬着牙,用海水冲洗流血的伤口,又问:“海水可以防止感染吗?”官兵们答案还是为了节水。这时,演员们哭了,我也流下了眼泪。

在岛礁上的耳闻目睹还让我得知,生活在南沙这种高温高湿高盐环境的让守礁官兵,平日无法吃上蔬菜,酱油拌饭成了世间的极品美味,他们甚至不能痛痛快快喝它一大壶淡水,每人每天定量供应淡水5公斤,刷牙、洗脸、洗菜,甚至做饭都要靠它。生态环境之艰苦,让战士带来的狗甚至随舰偷溜上礁的老鼠们都无法忍受,只得投海自尽。当然,岛礁上的植物也不是绝对没有,那不起眼的太阳花,就像红心向太阳的守礁官兵一样,在岛礁上顽强生存着。物以稀为贵。战士们宁愿自己少喝一口水,也要适时浇灌太阳花。

演出队精彩表演,让官兵们大饱了一番眼福。演出队走后呢,可想而知,官兵们又将回归到“白天兵看兵,晚上数星星,出门看大海,入夜听涛声”的寂寞生活中……

离开岛礁前,我站在哨所前看着眼前的景象,心头涌出一种恍如隔世之感!

一晃过去二十多年。前不久,已转业到地方工作多年的我,随一支爱国拥军演出队重又来到这个岛礁,给守岛哨所的官兵的慰问演出,只见这里绿树成荫,郁郁葱葱,错落有致,尤其是那一片片娇艳的红花伴随着海风摇曳,在湛蓝海水和洁白沙滩的映衬下显得分外妖娆。林间海鸟成群,空中燕鸥翩飞。灿烂的阳光下,哨所附近生态菜园里的茄子辣椒长得分外水灵,红艳艳的圣女果长得像枣子,胖嘟嘟的西红柿比拳头还大,绿油油的玉米长到了两米多高…… 难道这就是我昔日来过的那个岛礁?莫非自己的记忆出了差错?

在演出前的慰问座谈会上,听了守岛哨所领导的一番介绍,演员们笑了,我心中的疑团也获得了解释。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祖国的日益富强,地方政府在南沙岛礁开展了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基地建设,军地协同配合,给岛礁美颜。清洁海滩、岸线周边的垃圾,建设潮位、水质监测综合实验平台,利用反渗透膜技术淡化海水,安装海水淡化设备和雨水收集池系统;组织专家到岛礁开展科学调研,规划选择适应岛礁生长的树种,开展绿化岛礁行动,在岛礁上种植台湾相思、黑松、椰子树、抗风桐、大王棕、三角梅、木麻黄、伴生黄槿、小叶榕、海滨木槿、滨柃和厚叶石斑木等苗木。地方干部群众和守岛官兵一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桶桶地挑水、一棵棵地养护种植在岛礁上的树木花草,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一系列示范应用项目的实施,为岛礁带来了华丽转身。守礁官兵每日定量一桶水的生活已经一去不复返,吃到新鲜蔬菜成了“小菜一碟”的事情。

不仅如此,如今,生活必需的商店、医院、文化活动场所也在岛礁上一应俱全。而且,南沙岛礁已正式进入智能时代,守礁官兵不但告别了“白天兵看兵,晚上数星星,出门看大海,入夜听涛声”的昔日,网络信号与祖国的实时联通,智能手机的使用,将他们与祖国亲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许多。

慰问活动结束,我走到岛礁哨所门前站定,心头涌出一种恍如站在广州家门口之感!



谜 团 

邝 信


年过花甲的辛伯退休不久,就打定主意,主动申请到秧歌岭去扶贫。

秧歌岭是啥地方?一条藏身在大山深处穷得叮当响的村子,村民们纷纷外出打工谋生,后来连村主任也动了心,辞职跑到城里打工去了。

辛伯原来是一家大公司的老总。辛伯“够钟”后,亲朋戚友原以为他会过上栽花种草、养宠遛狗的休闲生活,没想到他竟然放着城里的清福不享,偏偏要去大山沟吃苦受累,于是便说起了风凉话:这老头子恐怕是当发号施令的老总还没当够,还要去村里指手画脚管点闲事吧……辛伯的老伴也大惑不解,唠唠叨叨:“一把年纪的人了,放着清闲日子不过,非要去受苦遭罪,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叫我咋办!”辛伯听了,嘴上笑笑,心里好像装着一个谜团,主意丝毫不改。

    秧歌岭村的父老乡亲跳起最热闹的秧歌舞,隆重欢迎辛伯的光临。接下来的年月里,辛伯带领秧歌岭人治山改水,栽新苗,种花草,建盆景基地。他还利用以前的人脉,走南闯北,把当地特有的山货土货运出深山,远销地北天南。正当秧歌岭人撸起袖子,准备跟着辛伯加油大干、彻底脱贫的时刻,辛伯却冠心病发作,栽倒在山岭上。

躺在医院的病床上,辛伯向家人和前来探望的人娓娓而谈,解释他执意来秧歌岭的谜团——

抗战时期,辛伯的老爸曾率领一支新四军部队在沟秧歌岭一带打游击。一次,遭到数倍于己的日寇围困追杀,是沟秧歌岭村里人冒着砍脑袋的风险,隐藏掩护救下了他。新中国成立后,老爸在大城市里当干部,上世纪知青上山下乡的年代,他安排辛伯到秧歌岭插队接受“再教育”,其间,辛伯在艰苦生活中得到乡亲们的不少关照……老爸还没“够钟”,就在厅长的位置上因急病去世,临终前泪光盈盈地对儿子说,我心里有一件遗憾事:解放后,我的地位变了,生活条件比过去不知好了多少倍,可秧歌岭的光景还是没有多大改变。你日后有了条件,可千万别忘了帮助那里的乡亲脱贫致富呦。然而,辛伯在职的时候,全身心投入激烈的市场竞争,对老爸的临终嘱咐无暇顾及,退休后有了空闲,才怀着满肚子愧疚打定了主意……

“我这么干,也算是兑现了老爸的一个遗愿,完成了自己的一份心愿呦。”辛伯说这个话的时候,嘴角两边荡漾出几条笑纹。



抢种,在生命的倒计时里 

新 竹

2009年,56岁的退伍回乡军人张东堂在村里的“两委”换届中被高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可就在这一年,他被确诊患了晚期膀胱癌。医生嘱咐他,好好治,好好养,还可熬5年。这一变故,对于张东堂来说,比晴天霹雳还难以承受。这倒不是因为张东堂怕死,作为一个曾经的军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早已成为传承在他身上的一种精神。张东堂焦急的是,自己的一个梦想还没有实现。

张东堂19711月入伍,在原新疆军区36117部队服役,服役期间入党,曾担任副班长、班长等职。 19773月,他响应国家裁军政策,退伍回乡务农。张东堂的家乡河南省渑池县段村乡四龙庙村,下辖10个村民组、18个自然村、385户人家,位于离渑池县约80公里外的贫瘠深山,地理条件是五山四陵一分川,被人们称为“七沟八疙瘩”。村子附近有一个古地名叫“麦尽”,意思是到了那个地方,连麦子都种不了。当地主要靠年轻力壮的人外出打工养家糊口。张东堂被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前,就在乡亲们的集体推荐下,先后担任村民兵连连长、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主任,在村干部的职位上一干就是27年。其间,张东堂心里一直装着一个梦想,如何让村民脱贫致富。经过反复思谋,终于有了主意:带领村民种植“养老树”,让家家实现三个“一”——种植一亩牛心柿、一亩花椒、一亩连翘;做到50年不返贫。当上村党支部书记的后,张东堂正要甩开膀子去圆梦,可谁知……

医院为张东堂做了手术,安排他住院40多天。出院回村后,张东堂面对满屋子前来看望的乡亲,想到村里还有那么多活儿等着自己去安排,焦急的情绪就平定下来,心想:能活几年我说了不算,可怎么活我说了算。与其等死,不如在生命的倒计时里带领村民抢种“养老树”,早日让家家实现三个“一”。

第二天,张东堂就像没事人一样,立即投入到工作中。逢人就说:“我们不能怀里头抱着‘金娃娃’,还找国家要救济粮。”张东堂口中所说的“金娃娃”,就包括被称为“仰韶三宝”之一的牛心柿。四龙庙村不乏零星的牛心柿。而且,由于这里昼夜温差大,牛心柿饼甜味足,明朝时曾被钦定为贡品。抢种“养老树”, 张东堂首先从种养牛心柿这一独特资源抓起,号召村民成片种植这种柿子。可是,一些村民并不买账,他们回应给张东堂一句“老古话”:柿树不成林。

怎样帮助村民打破老观念呢?张东堂备好了应对的办法:组织村民分批到依靠种植柿树发家致富陕西富平县考察。让村民们亲眼见识,那里成片的柿树和柿子产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原来,富平县的群众1999年以前也都是零星栽植柿树,到21世纪才进人大规漠的工程栽植和规镇建园,随着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如今全县柿树面积已达6 666.67平方米,挂果3333 .33平方米;年产鲜柿4 万顿,加工柿饼8 000顿,出口2 000顿,产值1.54亿元。其中的优质产品远销韩国、日本等国家。该县20018月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名特优经济林之乡一中国柿乡”称号。四龙庙村的乡亲们来看富平后眼界大开,觉得人家富平人可以把原来零星栽植的柿树栽成片林,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回乡后便什么也不说了,一心成片种植牛心柿。

到现在,四龙庙村成片柿树已达3000多亩,实现了“家家有园子”。尝到了成片种植柿树的甜头后,村民们对张东堂的三个“一”就容易想通了,他们按照他的梦想走,家家创造条件种花椒、连翘,每样不低于一亩。全村成片的花椒树现已达到2000多亩,连翘树1400多亩。

除了带领乡亲们种“养老树”,张东堂还谋划着发展其他产业。紧邻四龙庙村有两个旅游景区,一个是仰韶大峡谷,一个是赵沟古村。张东堂向村委班子说,旅游产业我们也要搞,通过旅游带动消费。经过请教专家、评估论证,张东堂决定做两个项目,一个是漂流,一个是万亩采摘园。经过张东堂和村委班子的努力,四龙庙引进客商,建立玫瑰园漂流和万亩采摘园项目。2014年开始,漂流项目开始启动;之后,采摘园也对外营业。为宣传推介村里的旅游资源,张东堂和村委班子多次走县城、跑省城,找曾经在四龙庙村扶过贫、驻过村的工作单位给予帮助。2014年夏天,漂流项目盛大开业,共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采摘园也迎来了一批批客人。

作为村委“一班人” 一班之长的书记,张东堂要求村干部定期走访村民,对管辖范围内每家每户的情况都要清清楚楚。对他人的严要求,来自于自身的高标准。2013年,张东堂多处奔走,筹资28万元新建了四龙庙村组织活动场所,并坚持带头落实村干部24小时值班制度。20144月份,他又多方筹资12万元,新建了长40米、宽3米、高3.5米的漫水坝,解决了该村羊角岭组70户群众的出行难问题;12月份,经过他多次协调,渑池县水利局投资15万元实施了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王沟、羊角岭、丁阳沟、四龙庙、下院5个组210户群众的吃水问题……在张东堂的示范带动下,为民义务服务在四龙庙村党员中蔚然成风。村主任陈宝松不仅把自家的面包车当作村民的“公车”,每年还义务为全村村民放12场电影;村委委员宋点军把自家三轮车当公车使,免费为村民运送化肥等物品;村委委员王保云开着自家的三轮车送村民看病办事,随叫随到,分文不取……这些年,四龙庙村党员每年为群众办的实事好事不下百余件,村里连续20多年没发生过一起刑事、治安和上访案件。

2014年开始,张东堂明显感觉患癌部位疼痛加剧。为了能坚持正常工作,他不得不服用止痛药,从每天1次到每天3次,后来增加到每天服5次。从2009年至今,张东堂已经与病魔搏斗了8年多,远远超过医生预言的5年大限。由于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绩效显著,张东堂被授予“2017年全国精准扶贫带头人”称号、荣获2017“感动中原”十大年度人物等多项荣誉。然而,张东堂心里最看重的不是自己的这些荣誉,而是贫困户们的那些“养老树”,一有空就忍不住到种着“养老树”的后山转悠。

“靠打工,老了怎么办?牛心柿、花椒、连翘,这3种植物收益期是50年。只要管理好了,光靠这一项,就能保证咱村50年不会再返贫!”望着眼前硕果累累、香飘四溢的“养老树”,张东堂常常一边微笑着喃喃自语,一边疼得紧紧地按着肚子。



山窝窝里的“绿色银行” 

新 竹

那年,冬夜,奚明在朦胧中看见:山窝窝里突然冒出一片绿色的海洋,波涛翻滚;细看,那海水又变成了茶树林,瞬间,茶林中耸立起一座绿色银行,自己受聘当上了这座银行的行长……早上醒来,才知道是个美丽的梦。这天,连长宣布退役士兵名单,服役五年的班长奚明是其中之一。不久,奚明和几位战友回到了老家黔西穷山窝里的千山村。

面对家乡乱石嶙峋的荒山,奚明不禁联想起在部队时,有次到四川雅安执行任务,眼见那里也有像家乡这样的山窝窝,可当地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都比千山村好得多。一探问才知道,原来他们致富的窍门是种茶。哎,我家乡的晏茶在明清时也是贡茶,只可惜没人种啊!奚明发出一声叹息……眼下,退役前做到那个美梦又在脑屏上浮现。从这时起,奚明一边根据组织上的安排在乡政府当收发,一边购买书籍自学种育茶树的知识技能,思谋着日后在家乡种茶。

斗转星移几度春秋,机遇来了。县里规划在千山村一带发展生态茶产业。奚明立马主动请缨,经组织批准后,带领几名退役战友,登到村后的大荒山上开始创业。没有水,肩挑背扛往山上驮;没有路,拿柴刀披荆斩棘;没有资金,就拿出自己全部积蓄,同时向亲戚朋友举债;没有劳力,就搭帐篷住在山上,领着战友们没日没夜辟荒山、开新路、种茶苗……每天都要走上几万步,遇上雨天路滑,常常摔得满身是泥。经过三个季度的艰辛拼搏,昔日荒山石岭初成千亩茶园。

然而,刚刚种上的茶苗接连遭遇雨雪凝冻灾害,连续两年茶苗损失40%。有的战友心里开始打鼓了,已经累得一身伤痛的同村战友朱贵说话开门见山:“老班长,这天时不利,我看还是走为上策呦!”心里没有底的奚明沉吟一会,有了一个主意,接过的话茬:“那我们走到山外面去看看吧……”随后,奚明带着战友们走出山窝窝,来到九曲黄河在那里拐过最后一道弯的河南兰考县,考察借鉴当地群众如何在饱受风沙、内涝、盐碱之患的不利天时下弘扬县委老书记焦裕禄精神,种植泡桐,防风固沙,让一棵棵伟岸的泡桐树成排成排地挺立在兰考大地,成为一片绿波荡漾的海洋。站在焦裕禄当年亲手栽下的“焦桐”前,奚明向战友们说出了自己的心得:焦书记当年可以忍着肝病查风口、探流沙,种泡桐,做到不怕苦、不怕累,我们要向他看齐! 面对毁了我们的茶苗的恶劣天气,硬着头皮顶着上,就像在战场和敌人厮杀,争夺阵地,绝不泄气,不放弃!

返回家乡的山窝窝,大家都增添了精气神。来年一开春,就接着种茶。上苍似乎受到了感动,让春风化雨替换冰雪寒霜,助力奚明和战友们育出枝肥叶茂的好茶苗。随着第一批茶叶丰收,这个退役军人的创业基地开始呈现雏形。

就在奚明创业之初,县里似乎有意给茶园锦上添花,在茶园附近兴建水电站,解决当地用电难题。可是,眼看着水电站蓄水发电的日期屈指可数,库区内还有相当“一个班”的移民“钉子户”嫌搬迁补助费过低不愿意搬迁。为首的“班长”汪茂放出狠话:“若要想我搬出去,除非先砍掉我的脑壳!”奚明听说后,又主动请缨解决这一问题,半开玩笑说,汪茂是“班长”我也是“班长”,有共同语言,更容易沟通咧!他像当年在部队搞“助民劳动”那样,扛着锄头跟着汪茂下田上山,一面帮他干农活,一面和他沟通思想。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奚明在赶往汪家的路上,恰好遇到汪茂赶着一条黄牛回家,两人结伴而行,经过一座简易木桥时,突然响起一声惊雷,吓得黄牛身子一晃,掉进河里。奚明立马纵身跳进湍急的河中,追赶被冲走的黄牛。汪茂跟着跳了下去,在浑浊的河水里抓到一只人腿假肢,连忙大声呼喊:“不好了, 老奚被河水冲走啦……”再转眼一瞧,奚明正在下游牵着黄牛往岸上爬行。汪茂急忙跑过去扶住奚明,一手交还假肢,一手接过牛绳,羞愧表态:“老奚,请您先回去歇着,明天再来看我带着大家搬家吧!”

结果,一班“钉子户”搬走了,一个秘密也在当地传开了:当年,奚明在保卫祖国南疆的战斗中主动请缨,担任尖刀班班长打头阵,率领全班完成了首先冲上敌占山头的任务,荣立二等功,可他的左腿被炸断,左小腿截了肢……退役回乡后,奚明要求知情的战友对他的伤残保密,以免影响种茶创业。因此,“跳水救牛”事发前,包刮汪茂在内的许多乡亲都不知道他是残疾人。

有了茶园基地,又有电站发电,奚明和战友们趁势而上,创建千山茂盛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下辖千山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森林种养家庭农场等企业,将茶园面积拓展到近4000亩,成为名闻遐迩的茶叶基地。得益于有了茶园,村民年收入从不足千元增加到五六千元,实现整体脱贫……。

如今,十度寒暑过去,当年的荒山、岩岭已变成一幅美丽壮观的“绿色茶海”。周边村民纷纷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加入了奚明的合作社,20名退役军人和300多名村民在茶场打工挣钱;一同创业战友朱贵不光入了股,还当上了茶叶加工厂的厂长,他妻子也在茶园上班,夫妇俩一个月收入上万元。在朱贵和村民们眼里,茶园真的是一座“绿色银行”!

奚明也觉得,经过十年艰辛创业,自己退役前的那个“绿色银行”梦终于圆了。然而,现实毕竟不等于梦境,奚明没有当上“行长”,当的是千山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千山森林种养家庭农场董事长。奚明的战友们还是叫他“老班长”, 奚明听了很开心,感到特别亲切。



姻缘来得晚

邝 信

万源来,这位在南海某岛礁哨所服役的士官,出生于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棉兰镇一个华侨家庭。年近“而立”,还没有得到成家立业的姻缘。

姑娘求爱相比高。万源来矮么?不,起码一米七八吧,像挺拔的椰子树。浓发鬈曲,肤色黄亮,鼻挺眉毛浓,俊壮军人。

万源来的品行怎样?十根指头不够数,好事只举一、两件为例:少年时代生活在广东增城华侨学校读书时,一个同学跌进粪池,他不顾一切跳下去,救起了同学。在部队,他当战士是优秀战士,当班长班带出标兵班,代理排长排“代”出先进排,代理司务长理成“红管家”;当兵十多年,先后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受嘉奖十几次,被官兵们点赞为“无私奉献的活雷锋”。若要讲“经济效益”,他月薪不过四位数,没法和那些“富二代”比,而且万源来也没兴趣比:他有三个姨妈、一个舅舅在印尼,其中一个姨妈无子女,要他去继承一笔可观的产业,他婉转地回复:父亲经常对我说,我家是祖父1960年举从雅加达带回到祖国的,祖父有句口头禅:“孙中山称赞华侨是‘辛亥革命之母’!我们从雅雅加达回来,不是来拖累祖国,是来为祖国做事!要给祖国当孝子! ”我选择当兵,就是为了传承家训,为祖国尽忠效力!还有,论学历,他也不高不低,武汉大学毕业,在部队还攻读远程函授硕士研究生。

万源来,年近“而立”缘分没来!缘由何在?

缘分并非不光顾这位军人。万源来先后来过几段缘分……

柳娜,是第一个和万源来来过缘分的姑娘。顾名思相,柳娜长得身段苗条,活像一株婀娜多姿的杨柳,还有那典雅白皙的瓜子脸,可人的樱桃小嘴,一双秋波微漾的丹凤眼,两条飘飞灵动的柳叶眉,经红娘牵线,见第一面就吸引了万源来的眼球。柳娜一见万源来,也情投意合。两人相约,漫步越行景色越秀的公园,在湖心亭上依栏而立,观园赏景:远处的似锦繁花,迭石堆山,通幽曲径;近旁的依依垂柳,荡漾湖波,悠游红鲤……柳娜轻启微唇:你我是军民鱼水情呀。就像这鱼水相交,永不分离。

“想死个人的兵哥哥,去年他当兵到哨所,夜晚他是我枕上的梦,白天他是我嘴里的歌……”告别的时刻,柳娜含泪轻声哼唱着一首风行的《兵哥哥》,目送万源来登上归队的列车。别后,她更显得情意绵绵,似乎不满足于发短信传情,还要托付鸿雁传书,信每周一封,少则三五页,多则十几张,信封的右上角标着D开头的号码。这可不是没事找事,Dear(亲爱的)就是D开头的哟!万源来忙于部队工作,回复的书信没柳娜那么勤,可他牢记着她还在上职校,为了保障她学习得好些,生活得甜些,每逢发薪水之日就跑邮局,定准给她寄3OO元。鸿雁穿梭光阴快,浑然不觉间柳娜毕业了,被招聘到顺德的一家无线电厂。不久,她的短信里便发出了短短的试探信号:“调动一下工作地点?比如环境好些的。”接着,类似信号接踵而来:能不能调到佛山?可不可以很快退役回广州?万源来一一婉言相拒。他仍抱有希望。特地把柳娜哼唱过的《兵哥哥》,再加上他自己最喜爱的那首《我的中国心》的歌词,工工整整地抄下来,带着殷切的期待给她寄去。

约么两周后,等来了回音:源来,你好!收到你的来信后的这些日子,我白天不安,夜晚难眠,心中不知是什么滋味。说实话,在上学期间,我对生活一窍不通,把爱情想得很浪漫,认为只要我爱你,你爱我,两情相悦,就是真正的爱情。走上工作岗位后,我才逐渐变得现实些了。我体会到,爱与被爱的人,都应该感到快乐和幸福。然而现实呢,你在海岛,我在岭南,隔山隔水,活像一对牛郎织女,这能感受到快乐,体验到幸福吗?《兵哥哥》、《我的中国心》我也特喜欢,却填补不了我内心的空虚。我不否认有超越时空的爱情,但现实中这种神话似的精神恋爱打着灯笼也难找。我是个有私心的凡人,我的生活观念是以自己为圆心,为别人,为社会想得少,没法像你那样高大上。因此,我们的结合肯定会给双方带来可想而知的痛苦。尽管我这样说的时候受到良心的责备,内心很痛苦,我还是只能说,今天就分手比明天再分手也许痛苦会少得多!

柳娜的话说到这个份上,万源来还能说什么呢?

第二个和万源来来过缘分的姑娘叫殷妮,工作地点和万源来一样也有一个“海”字,不过不是海岛,是珠海。论门户,殷妮和万源来一样,是华侨的后代。论岁数,也和万源来差不离。万源来的亲友都说:“这回非谈成不可!”万源来也暗下决心,这回必须“中靶”。

也许是殷妮那接近“剩女”的年龄,促使她产生了谈成的紧迫感,也许是两人祖辈共同的海外经历,拉近了双方的感情距离,他和她的关系进展神速,几番月下、花前、公园、影院的转换之后,便手携手迈步走向婚姻登记处,去领取结婚证书。

突然,万源来思想开了小差,脑海里闪现出柳娜的倩影,嘴里像枪走火一样冒出一句:“你在珠海工作,怎么不在珠海特区谈对象? ” 殷妮如梦方醒,止步回答:“谢谢你提醒我! ”随即松手,挥手,和万源来“拜拜”了。

亲友们都怪万源来说话不留神。万源来笑笑:真正的缘分不会为了一句话就“拜拜”吧。还是和她没缘分呀。

第三个和万源来来过缘分的姑娘叫萧箐。这回是经朋友牵线,先看照片、通信(后看真人,见家人)。从照片上看,萧箐有些像柳娜,但神态比柳娜显得文静含蓄些。通信交流也没有那么频繁,内容也比较平淡,无非谈工作学习的状况,对社会人生的看法,其中没有“爱”字,更没有“吻”字。大约半年后的中秋国庆长假前夕,萧箐发来一句:“我爸妈想见见你,能回来一次吗?”万源来回答:“承蒙领导关心,能回。”

万源来回到家乡,走进萧箐的家后才知道,这个家园里竟然开的是五胞胎的“五朵金花”, 萧箐是第五朵,前四朵已经名花有主。大姐夫是国土房管局的一个头儿,看人总是眯着眼;二姐夫是个大老板,有一张胖乎乎的笑脸,两只流露着几分狡黠的小眼睛;三姐夫是艺术家,颧骨高凸,眉眼上翘,看去似乎有一种另类的傲气;只有在铁路当技术员四姐夫一幅老实巴交的模样,一看就像个“妻管严”。 他们,包括萧箐的姐姐们和爸妈,谁都对万源来客客气气,问长问短,招待周到。只是万源来的第六感觉有点异样,似乎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向他涌来,他感到有点怯阵了。这时,他们和萧箐先后起身,聚到一间卧室里去了,留下万源来一个人坐在客厅里享用零食,静听音乐。约摸过了十来分钟,他们又陆续走出来,态度还是那么客客气气,但那客气中,却隐约透露出几分不自然来。萧箐也紧咬着嘴唇。万源来反而坦然了,彬彬有礼起身告辞。

“你知道我和家人昨天进房干什么吗?”次日,在公园的一棵桂花树下,万源来面对萧箐的提问,没有作答,静候她宣判结果;冷场片刻,萧箐开口自答,“表态。家人亲戚13人,就我一个……四姐夫本想站在我一边,可四姐一使眼色……”万源来转身要走。“来!”萧箐哭了,“你给我一点时间让我做工作好吗?请相信我,我绝不会放弃自己的选择!”万源来默默点头,晶莹的眼眶中闪射着感动和希望的光泽。

果然,在此后的两地信中,萧箐一次次向万源来告白着她做转化工作的进展,似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愿景。

可就在这紧要关头,万源来复信后没见萧箐再复,却收到一封笔迹和她同中有异的来信:源来同志:你好!小箐最近病倒了。这自然和你们的事有关。我作为她的大姐,想就此谈点不成熟的看法,供你参考。当然,我并无干涉之意。小箐在我家是老幺,备受宠爱,她的性格是人如其名——“箐”,一种小竹。一个弱者。她感情脆弱,没有主见,依赖性强,缺少当家理事的能力,而且爱使小性子……如果你和她结合,我的父母和我们兄姐也不会硬插一杠子,但你们的结果可想而知,由繁琐杂事生怨,由怨生悔,由悔生恨,由恨生离。社会上这样的例子真是不胜枚举!你作为一位以保卫祖国安宁人民幸福为职责的军人,我尊重你。正因为如此,我才提醒你:三思!慎重!

经过三个昼夜的思考,万源来做出了选择……他聊以自慰的是,这一回,可以算作是自己举动分手的。

和万源来先后几位来过缘分的姑娘一个个分手而去了。亲人、战友谁都为他着急。问起原因,他哈哈一笑,回答得相当风趣:她们都是好姑娘!怪不得人家,原因在自己:万源来,晚缘来,姻缘来得晚呀。

莫非万源来有幸言中?

这不,部队政委的爱人洪嫂特地找到万源来,告知一条新线索:“小万,哨所附近向阳完小学的曲老师,最近向我打听你成没成家呢。” 万源来却似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哪个曲老师,我不认识。”“就是那个叫曲芬的年青女教师呀……”曲芬却认识万源来。还在学生时代,她就看到见万代理排长领队练兵,经常路过她家门,还隔三差五到村子里给五保户挑水打柴做好事;她师范学院毕业回乡教书后,眼见依旧在哨所的一级士官万源来,一如既往到村里做好事。姑娘不禁触“人”生情!万源来听了洪嫂的一番介绍,感动不已,脑子里对曲芬也产生了些许印象:不像柳娜那般婀娜多姿,白皙典雅,可资质端庄,脸色红润,别具一种矫健美。万源来本想满口答应,可转念一想,变了卦。一叠连声道谢后,难为情地说:“请她原谅,部队相关条令规定,士官生不能在驻地谈对象!”

就这样,第四个和万源来来了缘分的姑娘,还没正式相亲,就先分了手。哎!

万源来和曲芬的缘分,原本到此为止。然而,时光不过几度寒暑,曲径幽花吐芬芳,春风杨柳开绿灯——部队条令改定新规:年龄超过28周岁的男士官或者年龄超过26周岁的女士官,可以在驻地找对象结婚!依然都是单身的万源来和曲芬,顺理成章见面,牵手,快步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其时,万源来已经34岁,早已“超规”了;曲芬芳龄才25,这不要紧,她不是女士官,没违规。

亲人、战友纷纷祝贺万源来:果然来了来得晚的好姻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