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浏览文章

逛代村“兰园”小记
作者:山东省 付纪昌 来源:中国百家文化网 浏览次数:4303次 更新时间:2017-05-27
  代村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只是耳熟,知道一些代村的人和事,可我却一直无缘走进代村。我想象中的代村和其他乡村不会有太大的差别吧!今天,听说把这里的“农业科技示范园”打造成为“兰园”,成为4A级景区。我便算计着:要从小镇乘车到代村,到“兰园”看一看。
  抱着对代村“兰园”好奇的心理,终于实现了愿望。那是2016年,正直葵花盛开之际,我同家人来到这令人向往的地方,我喜欢把它称为“兰园”。百闻不如一见,气势宏伟的门庭上高悬“兰陵国家农业公园”的横幅,门口前排满了一队队游览群伍。我忙着和老伴去买票,各个售票窗口都站满了人,好容易挨到窗口,老伴埋怨说“越这时节人多你越来,不捡个人少的日子来,园里园外像集市一样拥挤。”里边的售票员接着说:“阿姨,除了冬天人少些,哪天都是这样,每天来参观的都不下上万人!”老伴惊得张口说:“啊!这么厉害,代村“兰园”真是个美丽的地方!”
  走进公园,绿荫夹道的柏油路一眼望不到头,路上人来人往,川流不息。一辆辆游览车来回穿梭。我们随着导游来到路东第一个花园,里面都是些热带花草树木。我们小心的走过弓形小木桥,观看着一群群水中游鱼,水不深,清澈见底。走过竹桥,穿过花廊.来到一个花室,真是别开生面,芳香扑鼻。各种奇异花卉都是我们生平第一次见到,叫不上它的芳名。听室内工作人员介绍,有几种花是从台湾引进的,虽价格昂贵,仍有游客争购为快。一位上海李女士看的入迷,每到一处她都忙着拍照,边拍边大呼:“啊,这里真美呀!”拍团体照时,她把提包放到身旁的一块石头上,拍完照就兴致勃勃地走了。当我们一起步入“华夏菜园”听导游解说时,李女士突然说:“我的包不见了,谁帮我带了没有?”同行人愣了愣,都说“没有”!李女士面色发黄,汗珠从额上流了下来。她说:“里面有一张十万元银行卡和一部分现金。”大家劝她再找找,我也随其后返了回来。李女士边走边说:“这人山人海的,别说这一个包,有10个包也剩不下。”来到拍照的地方,看到大石头旁站着一位端庄秀丽的园区管理员,她正提着包在原地等候失主。当李女士向小姐表示感谢时,那位工作人员说:“不用谢,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听了她的朴实回答,在场的游客都赞叹的说:“不愧是‘沂蒙老区’人民,这里的工作人员素质就是高,对游客负责,叫游客放心。”作为兰陵人,我听了都觉得脸上很光彩。
  跟随着旅游的人群,走进菜园深处,眼前是一片绿油油的有机韭菜园,一片翠绿,使人想起可口的韭菜饺子,真想的我直流口水。在草莓采摘园,鲜红的草莓在绿叶下垂挂像一盏盏闪光的小红灯笼游客哄然大呼:“啊,好惹人呀!”便忙着跑入草莓园采摘。至此,眼界大开,过去,我也曾经在乡下种过韭菜、豆角,却没有这种“大手笔”,这下子看到了现代科学种植的惊人之处。
  来到农耕博物馆,一个模型耕牛和各种生产农具都一一展现在眼前,使我触目生情,这些都是千百年来农民依赖耕种生存的农具,这些见证着祖先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创造和贡献。
  驻足在农村习俗展室,多种多样的农村生活习俗用品,都陈列在这里交相辉映,一件件历史的遗物,是时代的见证。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一盘石磨,上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几乎是每隔一两天就要早起推磨烙煎饼,刚上磨时晕头转向,慢慢的就习惯了。这种苦差事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才结束。有了现代化的磨石机、煎饼机,人们才摆脱了这种围磨转的苦差事。那时,推磨虽苦,如今看到它还特别亲切;我想:推磨很能锻炼一个人的意志。
  又来到湿地,一片翠绿的荷叶盖满了湿地,一朵朵荷花被绿叶托起。转过湿地南边就是万亩葵花园,正值葵花盛开的时节,盛开的葵花像一张张笑脸向游客们微笑致意。游客们心旷神怡,乐而忘返,纷纷拍照留念。一位游客深有感触的说:“我逛过好多地方,都不如这里风景别致,真是个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想不到一个普通乡村竟发展建设的这么有特色,这不愧是中国最美乡村。”
  随着人群,我们进入“竹林水岸”景区,茂密的竹林,弯曲的柏油曲径,古色古香的木桥,流水潺潺;鸟语雀鸣。这时,我不禁挽起夫人的手坐在连椅上,好像回到了40年之前的年轻时代……突然听到“老夫喜作黄昏颂”的声音,声音纯厚、响亮,我当是哪里的朋友在调皮呢!回顾四周,原来是鹦鹉的在“学舌”,在嬉闹。于是,心生感慨:真得感谢给我们这样一个去处的代村人,也要感激对人这么友善、懂礼貌、通人性的鸟中“巧嘴”鹦鹉!
  走进竹林深处天鹅湖边,对过是“天乐山”,山脚下有一处木屋,这里便是“山东省作家兰陵创作基地”办公室,向前膈着一条溪流,过了石桥还有“作家村民宿”,一间间作家居室便坐落在这里。从实用性看,这里为作家创作新篇章蕴造了良好的写作环境,是引得“凤凰来”!对于景区来说,作家村又是一道靓丽的风景:风景这边独好!就文化意义而言:公园里有了文化“灵魂”支撑。
  离开竹林水岸“作家村”已到中午,返回时,想在路边的竹智走廊享受一下“农村八大碗”或“老兰陵蒸包”的滋味儿,可惜由于游客过多,一个个小竹屋窗口都站满了人,“八大碗”餐馆也应接不暇。我们便随游客向沂蒙老街走去。沂蒙老街东西街道,有一里路长,两边都是古式青砖瓦房。在那里,我们津津有味的品尝了沂蒙老街的民俗特色小吃。吃着吃着,觉出好的味道,也更觉出这里饮食文化的“劲道”。
  用过午餐,在路边我遇到一位打扫卫生的大姐,便和她闲聊几句。我说:“想不到你们代村国家农业公园建设的这么好,真成了大干世界!”她说:“这几年确实变化大了,一年一个样,这都是代村人的汗珠子摔出来的。”我问:“你们这里都成了兰园,住哪里?”她用手一指,“那片楼就是俺们的新住区,家家都住楼,电气暖气统一配套,要啥有啥。”我和老伴笑着说:“嗯,那你们不都到了共产主义了吗?”她抬头笑了笑说:“那也差不多。”谢过大姐,我便向代村居民居住区走去,一排排布局整齐的楼房,一条条宽广的柏油路街道,一行行绿荫树木,的确是一个良好的休闲居住地……

  驻足在代村“幸福路”,凝视着“老年公寓”四个大字,我们久久不想离开!




错误: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