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序跋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名家 >> 文艺评论·序跋 >> 浏览文章

冯骥才长篇小说《艺术家们》: 再次踏入同一条河
作者:项静 来源:文艺报 浏览次数:3226次 更新时间:2020-11-20

冯骥才的新作《艺术家们》重回“新时期”艺术的萌芽期,在当代文学史上,新时期冯骥才那一代写作者开启艺术生涯的起点,也承载了时代风云激荡、创新与尝试、灵魂洗礼,而其间的历史已经印刻在那一代作家和艺术家们的作品中。

40年后再回到那个充满了异域来风的“地下沙龙”,回到紧密的楚云天、罗潜、洛夫三人小团体与各种观念思想碰撞中去,物是人非,必然饱含了再次踏入同一条河之回溯和省思的热望。

《艺术家们》以三位艺术家的艺术追求作为主要表现对象,是直接地去面对艺术价值问题,它讨论艺术的价值是怎么产生的,这也是一个贯穿始终的核心问题。小说之所以对他们采取了从头说起的回溯方式,其实是一个撕碎而又组合起来的过程,回到艺术价值产生的各种可能的具体情境之中,把叠加交错的艺术淬炼过程呈现出来。在地下艺术的时段,三个青年画家抱团取暖研习各种世界艺术经典宝座上的画作、音乐、文学等,这塑造了他们的青春和生命原力的起点。接下来是一个大地震的时刻,这是一个悲情的时刻,三个人幸运地活了下来,彼此之间因为生死而更加紧密,他们的艺术诉求也更加本土化,大地、黄河等意象进入他们的视野,类似于寻根文学的时段。还有三友之一的洛夫自杀以后的那段时间,在被消费主义和功利主义消磨了才华之后,人生的秋景和艺术的黄昏交合在一起。一方面是大历史的时间,另一方面是非常个人化的私人时间,之间有一个彼此的调度和融合。这是一部分解析艺术自我诞生过程的作品,也是讨论何为中国的艺术、时代的艺术,什么是一个真正中国艺术家的价值的作品。艺术价值不是那么容易说清楚的,它始终处在滚动之中,艺术只有跟具体生活、在地感糅合在一起的时候,美才是有力量的,才是真实的美。

《艺术家们》从“三剑客”的艺术小团体写起,他们定期到罗潜家那间类似世外僧房的居处去谈论和欣赏近期获得的文学、绘画、音乐资源,是他们沉迷的精神殿堂,彼此之间没有利害关系,艺术是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小说中有一句话描述楚云天与妻子隋意的二人世界,“那不是一个舒畅的时代,照亮内心的还在于自己。这光亮并不是苦苦寻找来的,而是他们的天性,与生俱来。”这句话同样也适用于这个三人共同体,他们靠着彼此的天性和心意,在模糊不清的艺术世界中四处探求光亮。除了三人小团体,他们的人际交往也在不断往外拓展,弹钢琴极其出色的混血延年,闲云野鹤般的徐老师,画坛才女唐尼等等,用罗潜的话就是“多结识一个有才气的人物,可以多看一片精神的风景”。小说中有30多位有名有姓有性格的艺术家,还有20多个其他类型的人物,他们都是毫无铺垫地自然而然走到画面中间来。比如有一位叫苏更生的文学爱好者,这个人物是楚云天在聚会的时候很随意提到的一个文学知己,是他需要文学补给的朋友。再比如跟楚云天有情感纠葛的田羽菲,她出现之前没有任何征兆,三个人去小沙龙里面聚会,田羽菲是洛夫没跟大家商量直接带进来的一个人,眼光挑剔又有艺术见解的唐尼,让楚云天青眼有加的高宇奇都是在不经意中闪进故事现场的。我们会发现每一个人物的出场方式都是很随意的,这个随意性就回到了中国艺术的一个出场方式,像《清明上河图》那种稠密的人群,也像话本小说中的人来人往,其体量集合了19世纪的文学那种宏大感和中国文化传统的表达方式。

在巨大的人物串和复杂的艺术心灵史中,最打动我的还是”三剑客“,他们几乎盖过了作品中的所有女性和次要人物们的光彩。现代化的城市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non-place”,人与人之间稀薄而功利化的交往在他们的映照之下,显现出了“绵密人情”的动人时刻,比如他们在艺术萌芽期那种彼此之间的最初一念之真,以及在地震之后,互相的寻找和守护,从艺术延及生活。尤其在萧瑟和离散的结尾,在这两个时刻的回溯中看到一种深切的缅怀和珍惜。


错误: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