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在灾难面前,面对生命的严峻考验,为了战胜灾难,人类既需要物质的力量、科学的力量,还需要精神的力量、人性的力量。而以电影艺术这种最具真实感和震撼力的审美方式表现灾难题材,并从中获取科学知识营养和精神正能量,就成了当代电影创作的一种独特类型。如今,我欣喜地看到由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领衔出品的“中国式救援”题材新片《峰爆》,不仅为其极具真实感的、现代科技含量甚高的视听语言营造的灾难场面和救灾情景所震撼,更重要的是为银幕上塑造的抗灾英雄们的精神人格所深深激励!我以为,在当今中国影坛,这是一部表现“中国式救援”的精品力作。
我之所以对《峰爆》作出如此评价,是因为毋庸置疑,此前中国银幕上确实也问世过反映抗洪救灾等题材的一些比较优秀的作品,但总令观众感到尚有未尽如人意之处——或者是过度着意于“灾难场面”“悲惨情景”的渲染再现,而对“救灾人”的精神人格刻画不够到位;或者对“灾难场面”“救灾情景”再现得不够真实,而对“救灾人”形象塑造尚存公式化、概念化痕迹。总之,作品在离“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的追求上离“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统一”尚有一定差距。《峰爆》正是在这一层面,实现了史学品位与美学格调的统一并取得了新的突破。
真实是艺术的生命,当然也是灾难题材电影的生命。《峰爆》展现的是当今“中铁人”在“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修筑铁路的艰苦作业中,突遇地震灾害、山体滑坡、地面裂缝、隧道透水、扬尘遮天、泥石流滚滚而来等危险,刹那间,火车倾覆、大巴坠落、房屋垮塌、明火乱窜,人们呼天抢地……逼真地在银幕上还原这些场景,谈何容易!但《峰爆》剧组却认真学习、深刻领悟、切实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创作的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牢靠的一条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他们以“中铁人”精神演“中铁人”,深入到亚洲最长溶洞实地取景,用80天按一比一比例搭建还原了一条真实的施工隧道,从地基铺设、地面硬化、制作拼接大小龙骨网,到近千平方米封面及岩体翻模,都按照真实中国隧道的标准严格进行。《峰爆》真正花大气力做到了于最险峻处匠心还原灾难场景。如果说,场景的艺术呈现求真务实;那么,人物的形象塑造也一丝不苟。
饰演主角工程师洪翼舟的朱一龙,为追求表演的真实感,不似攀岩运动员,却胜似攀岩运动员,徒手攀爬90度的崖壁,连续近一个月天天挂在悬崖上淋雨拍摄,用心用情地完成高难度戏份。饰演其父洪赟兵的黄志忠面对自己从业以来“对体能和意志力要求最高”的这个角色,不畏严寒,多次潜入水下拍摄,精心刻画好“老铁道兵”的风骨情怀。还有饰演总经理丁雅珺的陈数,也“巾帼不让须眉”,为了增强影片的真实性、感染力、吸引力,“灰头土脸”,竟在强风暴雨的恶劣气候和环境下把自己整个人倒挂在直升机外进行拍摄……惟其如此,演员才真正做到了“突破身心极限用心诠释平凡英雄”。这样用心、用情、用功创作的《峰爆》,怎能不感人至深呢。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峰爆》决不止于追求视听语言创造的奇观,绝不止于凭借奇观以满足观众心理所需的快感和刺激。影片追求的“奇”,是中华美学精神所讲求的刘勰的《文心雕龙》上强调的“奇正”,而非“奇邪”,是追求通过观众接受心理的快感、刺激感进而达于心灵,上升为精神美感。观看《峰爆》,扑面而来的,决不只有那“灾难场面”和“救灾情景”的真实感和震撼力。更撼人心扉的是,在“2小时将吞没县城16万人民”的灾情前,“中国式救援”所践行的“人民生命高于一切”的救灾精神和人性光辉,是贯穿全片的灵魂;“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是洪氏父子、丁总、焦技术员和“中铁人”的家国情怀、人格魅力。《峰爆》对中华美学精神在审美思维运用上所讲求的托物言志、寓理于情,在审美结构上的言简意赅,在审美宗旨上的形神兼备、意境深远以及总的强调知、情、意、行的统一上,都有亮点纷呈的表现。因此,《峰爆》所具有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都成就了影片的较高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