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铎将军,号青槐,字仕龙,汉族,李铎先生是中国文联第九届荣誉委员、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研究馆员、中国人民解放军书法创作院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详细
文化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动态 >> 浏览文章

书法家李铎:“人民需要,就是价值!”
作者:李铎 来源:中国百家文化网 浏览次数:6369次 更新时间:2017-06-07

著名书法家李铎向军博无偿捐赠7000套件作品,凸显一位老党员的赤子雄心——


人民需要,就是价值

这是一场意义特殊的捐赠,更是一堂直观生动的党课。

近日,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博兴大厦展厅,85岁的李铎郑重接过馆长董长军颁发的收藏证书。此刻起,这位著名书法大家的7000套件书法、实物及资料等藏品,正式进入军博馆藏;这位党龄62年的老党员,如愿实践了自己的誓言,“凡是与书法艺术有直接关系的原作和实物,一律不作为遗产,只作为捐献品,捐献给公家,由公家统一收藏和保管。”

这是李老酝酿已久的想法。早在2003年,李铎左眼查出眼底黄斑病变,无法治愈失明,后来右眼视力用放大镜也不到0.1。从2014年起,他又饱受头部带状疱疹的折磨。“在有生之年,眼睛还看得见,腿脚还能走,头脑还比较清醒的时候,一定要完成这桩心愿……”

今年1月,他挥毫致信军博党委写道,自1959年调京参加军博筹建开始,这里已是他最重要、时间最长的一个家。此前,他已经两次召开家庭会议,统一家人思想,要把自己的作品藏品捐献到军博,因为“放在这里是最好的归宿”。





回溯李铎成长轨迹,便会理解这种心结

1930年出生的李铎,当过学徒长工,在战乱中颠沛流离,他好学上进,但求学之路异常艰辛。为缴纳旧社会高昂的学费,全家借债卖地,给地主当牛做马,那时的李铎无时无刻不盼望着早日解放。1949年8月,醴陵解放获得新生,李铎高兴极了,第一时间就报考中南军政大学,并专门改名李铎,他认为“铎”字有唤醒民众之意,自此他的人生追求牢牢定格在跟党走、为党的事业而奋斗。

从战争的余烟中走来,在41军364团,被称为“武化文人”的他,顽强地跟随部队执行剿匪、护路、渡海、土改、反霸等任务。1953年作为党员培养对象,李铎被选送到军里的整党训练班。虽然只有几个月,却是人生中刻骨铭心的记忆。“当我举起右拳向党旗宣誓时,我告诫自己,将来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困难,都不能放弃自己的理想信念!”

他的理想信念,在艺术上幻化成不懈的追求。但凡在书画领域有所成就的人,背后所下的苦功常人难以想象。李铎更是书坛有名的勤学派、苦学派,他抓紧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和机会习书练字,在旧报纸上写,在书桌上写,在沙滩上写,在雪地里写,“他是走到哪儿写到哪儿,完全是利用零碎时间练出来的”,这是老伴对他习书的评价。经历风雨,从不耽误学习。早在上世纪70年代,李铎就以书郭沫若体著称,在别人看来已登临事业高峰。他却不惜声名,毅然不再执着于郭体,又经十年辛苦与煎熬,创立自己的书艺书风。至今,年过八旬的李铎仍以“探幽索隐、继日以追”自勉。他说,“比起那些大家,我还差得很远,甚至比起全国有作为的书法家还有一段距离,艺术上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成熟。如果老天再多给一点时间的话,我会继续努力来弥补这个不足,接近书法艺术之巅。”

他把对党和军队的无限忠诚凝注笔端,用作品传递信仰和直抵心灵的力量。为向建党90周年献礼,他撰写长体诗赋《祖国万岁》,专门创作140余件书法作品,推出“我爱我的祖国展”,表达“我心向党、感恩祖国”的情怀,先后有30多万观众参观展览。

2011年至2013年,年逾八旬的李铎响应中央“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号召,身体力行开展“走基层、送书法”系列活动30余次。2013年以来,为贯彻落实强军目标要求,身为解放军书法创作院院长的他,亲自率队,多次深入基层部队,与官兵畅谈学习体会,宣讲革命传统,传播强军文化。这些年,只要是群众需要,无论是特邀创作大幅榜书,还是书写栏头标题,不管是当红花还是作绿叶,李铎都全力以赴,认真对待。有人说他字写得太多了,物以稀为贵,多了不值钱。他笑笑说:“为钱写字,字值何钱?人民需要,就是价值”。他热心公益,经常为社会和基层捐款捐物、救灾济困。84岁生日前夕,他不办酒、不做寿,专程回到老家湖南醴陵以捐款的方式庆生,向乡村中小学、卫生院、敬老院等捐款累计120万元。2015年4月他又向母校醴陵一中捐资350万元,将李铎奖学助学基金扩充至5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