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秉胜,男,汉族,江西省进贤县人,1936年2月生,幼时念过近六年私塾。1947年7月毕业于南昌市国民中心小学。1955年7月毕业于江西省立樟树农校农作物栽培专业。后分在都昌县农技站工作,1983年底调回进贤县农业局工作,1987年评上中级农艺师,先后在农业基层蹲点工作长达20余年之久,1996年退休。1996年5月我写的《沼液在农业上的应用》一文被四川省成都评上“全国优秀科技论文奖”,此文刊登在《江西农业科技》1996年9月刊物上。2005年开始学写顺口溜短诗,2007年中共进贤县委宣传部举办全县“廉政短信”有奖征文比赛,我以“当好官夫人”10行短诗荣获全县二等奖,后又经过修改补充于2009年首次参加北京“祖国好”华语全国文学艺术征文比赛,又获得一等奖。此后多次参与《东方美》、《中华颂》、《时代颂歌》等诗歌征文均获好评。详细
综合展厅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在线展厅 >> 综合展厅 >> 浏览文章

从郑局长环保情结转谈到一楼的照明路灯
作者:傅秉胜 来源:中国百家文化网 浏览次数:2977次 更新时间:2017-06-14

每提到郑局长的环保桔树很自然地会联想起第三单元一楼从无到有的那盏照明路灯,还有一段很不平凡的来历,需要我继续把文字延续下去。

郑局长一家九口,这个从知青时代上山下乡起步,到白圩乡乡长再到县农业局局长都一帆风顺的领导干部,为何挤住在一楼?说开来话长,还得从这共有三个单元六层只安排了34户的家属大院的施工图纸说起。众所周知,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中国正迎来改革开放步步深入,经济建设以两位数字逐年递增的伟大历史转折新时期。应该说,这是一栋由农业局干群集资共建的安居工程。农业局这个从传统意义上看,此前由清一色的靠国家全额拨款运转的事业单位,也忽而“一夜春风来”,慢慢变得多功能,多渠道创业,科学现代化起来。在国家计划经济阶段,农民买包化肥都得凭票供应,没有票找关系、开后门的现象也就普遍存在。原来化肥等紧缺物资都由农资公司、县物资局独家经营。改革开放后县农业局不但仍然是县委县政府班子成员领导全县各乡镇开展全县农业生产全面发展的参谋和助手,还允许在做好推广最新农业科技本职工作的同时,同时经营出卖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业物资,来个齐抓共管,一条龙服务模式。其实不看图纸就从外形建筑上也可看出这栋由西到东的第三单元,从二楼算起只安排10户入住。一楼便分别成了农业局经营化肥农药的两个大仓库,改变了计划经济时代化肥、农药由县农资公司、县物资局独家经营的格局。第三单元一楼左右两个仓库的大门都朝楼外前面一条狭窄的两米多宽的走廊上呈八字形敞开。由于大仓入仓出库的时次频繁,在大门的顶部也分外比其他单元多放了一块避风挡雨的水泥预制板,用以确保库存物资的绝对安全。郑局长是张公乡人,农业局集资建房前,他正在离县城不远的白圩乡担任乡长要职。后因在家属住宅区筹建两个对环境污染最大的化肥农药库,实践检验本来就是设计上的失误。整个大楼交付干群使用后,化肥农药的挥发侵染无处不在,不论你生活在两个大仓库的第三单元或是住在距仓库偏远的一、二单元,只要你每天进出要途径仓库,进也要闻一口刺鼻难闻的农药气味,出也要吸一口催人泪下的,闻之作呕的特殊怪味。两个大门成了人们躲也躲不开、绕也绕不脱的生活污染源。后来局领导考虑了干群的健康长寿,很快把仓库迁往进贤大道南北两旁的店面经营。化肥农药大仓库很快搬空,郑局长也调进县农业局上班了,两个姓“公”的大库,也很快有了户主。楼西的一楼由郑局长认购,楼东的农药库便卖给在进贤县成了国家的商品粮县后,新建起的共有七层楼的进贤县农技推广中心,一楼开了家“真美照相馆”的吴先桂摄影家住宿了。但两家把大仓库改装成两套配套住房后,进出房门依然朝外开,不与第三单元的一楼相沟通。一楼也就一直没路灯。

又是住在楼下的郑师母善心萌发,主动向还在上班的郑局长提出建议:“瑞根,一楼长期没有个路灯,不利于本单元男女老少,上上下下,进进出出的绝对平安,不如我家再做件好事,帮一楼装一盏照明路灯如何?”郑局长欣然同意,二话没说,说干就干,好在自己熟悉用电知识,亲自动手,不花公家一分钱,忙着钻墙洞、买材料,仅几个小时的义务操作,一楼没有路灯的摸黑进出,也就圆满地划上了句号,赢得左邻右舍干群的一致好口碑,本人有感于出现在身边的好事新风,真心善举,照常用四句生活顺口溜供作本文简短小结:

橘树助长精气神,便民路灯更利群。

崇善东施郑师母,信佛催长仁慈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