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艺理论 >> 文学理论 >> 浏览文章

诗心与童心:现代儿童文学的早期审美思想
作者:周博文 来源:文艺报 浏览次数:4150次 更新时间:2021-06-10

作为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人,叶圣陶先生早期的儿童诗、儿童小说、童话等作品延续与发展了五四以来儿童本位的进步儿童观念,呈现出诗意、浪漫、理想的总体风格。总的来说,他早期的儿童文学审美思想与艺术特质主要体现在诗心、童心兼容对话、相互影响的构造上。

叶圣陶早期作品散发着浓厚的诗意,仿佛隽永悠长的田园牧歌。诗心突出地展现在作品语言、意境、情绪与氛围等诸多方面。在其早期儿童文学创作中,作者精心营造了一种诗画结合、情景相融的艺术情境,使文本散发出古典诗词般的美感与韵致。

首先,诗心体现在作者对文本诗画意境的营造上,注重对读者视觉、听觉、嗅觉等综合感觉的传达。童话《小白船》营造了“世外桃源”的时空,这里远离尘嚣世俗,有水塘、莲花,洁净的童心,在用诗心建立起的时空中,作者绘制了一幅宁谧的田园诗意画。白船以及白船上的舵、桨、帆,还有莲花、水塘等,都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意象,作者也极其注重运用诗化的语言呈现诗心。在童话里,语言、形象、意象都是诗心的流露。在《芳儿的梦》中,芳儿为了在母亲生日时送给她特别的礼物,分别找到了月亮、云朵、星星寻求帮助。故事的结尾,芳儿终于用星星串起的项链给妈妈送上了一份珍贵的礼物。作者用近乎儿童口语的叙事语言,借助拟人、联想等艺术手法让童话传达出洁净清晰的艺术品质。

其次,叶圣陶儿童文学中流露的诗心,也体现在作品中插入一首儿歌或是儿童诗,作为文本的互文,参与到了主题的表达上。童话《燕子》中,小女孩青子为解受伤燕子的身心困苦,为其吟唱“树上的红从哪里来?/山头的绿从哪里来?/红襟的小宝贝呀/是你带来了春天的消息”。童话《小白船》也穿插了一首儿歌《鱼儿歌》:“鱼儿来,鱼儿来,/我们没有网,我们没有钩儿。/我们有快乐的一切,/愿意跟你们一块儿玩儿。”在诗化意境中彰显童心,诗心可以看作是叶圣陶用来引发、激活童心的一种策略。

叶圣陶儿童文学中呈现的诗心,具有导引童心、呵护童心的功能,作品中的童心也有逃遁现世、感化人心、净化现实的隐含诉求。首先,童心体现在对儿童形象的塑造上。叶圣陶注重用儿童自己的语言、声音、动作来展现儿童自身。在早期的儿童小说中,义儿、阿菊、伊、明儿等儿童主人公,都具备天然、本真的儿童情态。小说《马铃瓜》用儿童的视角看到了新世界的到来与旧世界的瓦解,这同时也是一篇幽默的、童心本位的儿童小说。父亲逼着小主人公参加科举考试,并不情愿的小主人公与父亲交涉:“要我去,必须带两个马铃瓜。”父亲带着他走夜路赶考,因为夜路太长,小主人公转身拦住父亲的双脚:“我要抱,我不走了。”而当他终于挤到贡院,又担心竹篮子里的马铃瓜早已被挤烂,对自己说:“早知如此,刚才在寓所里吃了倒也罢了。”

第二,童心体现在作者着力表现儿童多层次的情绪、情感及心理状态。小说《阿菊》中关于女教师和“他”的一段细腻而真实的神态与心理描写,敏锐地关注到儿童的心理活动及情绪走向,不生硬造作,借助还原生活中儿童真实的情态,来完成对儿童细微心理变化的呈现。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叶圣陶笔下的儿童并不都以表面单纯、内心浅白的形象出现。在其长篇小说《倪焕之》中,主人公倪焕之就曾感觉到“他所教的原是低年级,最大的学生不过十岁光景……儿童的爱娇、活泼、敏慧,仿佛从来不曾在他们身上透过芽”。长期执教的叶圣陶对于儿童的熟稔,使其用儿童文学表现各种样态的儿童游刃有余,也让他更加了解儿童的丰富性、复杂性与多面性。叶圣陶注重挖掘儿童多元的一面。在小说《义儿》中,叶圣陶就塑造了一个嗜好绘画却遭到家长、老师反对的儿童形象沈义,他敢于坚持自己的爱好,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同学们心中是有着“英雄的气概”一般的男孩子。

第三,童心还表现在作品中成人与儿童的对立,所隐含的对儿童纯洁内心及纯良品质的歌颂,以此反衬成人落后迂腐的价值观念。以“一·二八”事件为题材的小说《邻居》,从中日小朋友间一次意外的游戏“事故”展开故事,展现了中日小朋友之间真挚的情谊,但这种纯真的情感很快面对来自现实的挑战,一位日本成人酒后闹事,诬陷小主人公侮辱过他,迫使小主人公一家搬离自己国土内的住宅区。文中的中国巡官在判定此事时,一味地劝诫小主人公及家人,小主人公一家被逼无奈地离开了自己的家园。在小说中,成人尽显自己的丑态,而儿童则站在成人的另一端,设法维护着战乱下难能可贵的情感与正义。故事收束之时,小主人公思念的是自己的邻居日本小朋友。通过对比和反衬,孩子洁净而正义的形象在价值观颠倒的成人世界中得以彰显。

此外,叶圣陶儿童文学中彰显的爱与同情,也来自于儿童般的纯净初心,在这样的世界中,众生是平等的,生命是受到尊重与肯定的。《一课》中小主人公对于小蚕的呵护、悉心照料,《眼泪》中孩子为别人流下同情的泪水,在童养媳题材的小说《阿凤》中,尽管阿凤受到了极其不公的对待与身心的折磨,但当她看到婴儿纯真的面庞时,却觉得所有的劳苦都已遗忘,“只觉伊的生命自由,快乐,而且是永远的”。叶圣陶善于在灰霾无望的世界中建构一个短暂的爱的空间,即便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主人公仍怀抱着宽容与爱去拥抱世界。文章末尾,主人公参悟到“世界的精魂若是爱,生趣,愉快,伊就是全世界”。被建构出来的爱的空间,是主人公得以逃遁现实黑暗,获得情感慰藉的通道。

叶圣陶的诗心、童心使得文本呈现出浪漫、轻盈的面向,他早期的儿童文学在文本中积极呈现明丽的童年风景,在面对悲哀的现实之时,他的儿童文学理念与实际写作上,试图用童心引发的爱与同情来孵化光明与希望,有着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