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艺理论 >> 文学理论 >> 浏览文章

新时代文艺创作的基本遵循
作者:马 忠 来源:文艺报 浏览次数:4018次 更新时间:2022-10-17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等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对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目标任务,为当前的文艺创作与理论批评提供了理论指南与行动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阐述文艺在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的重要使命,强调文艺创作要与时代同频共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十年来,广大作家艺术家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一系列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作品展现新时代的新气象。

  展现时代新气象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任何人都是一定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的一分子,都不能脱离他所处的时代而存在。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也必然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文艺创作者面对的客观实在和实践基础,新时代文艺创作要与时代同步伐,表现新时代的新经验、新气象。新时代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广阔的创作空间,文艺工作者要根植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背景,捕捉新时代各族儿女矢志不渝、共同奋斗的最美镜头,充分利用好这些宝贵的素材,生动呈现时代楷模、时代英雄、时代丰碑的形象,转化为接地气的艺术形象,为新时代立传画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人心和力量。

  文艺作品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文艺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的经济发展状况、政治建设水平和社会公众的精神风貌。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就要求文艺创作背靠新时代的基石,充分发挥文艺作品的能动作用,反映时代巨变,回应时代需求,解答时代之问。展开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小说画卷,我们高兴地看到,改革的洪钟大吕响彻了城乡,筑梦的时代气息如浩荡春风。不同代际的作家们以自己的方式深入生活现场,观照历史和时代巨变中人物的精神历程,创作新史诗,拓宽新视野,佳作迭出。其中,直接描写当下改革、城乡巨变的作品日渐增多。这些立足中国现实、植根中国大地,书写新时代、表现新发展、塑造新人物的作品,艺术地表现了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的精彩生活,是对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生动诠释。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新时代新征程对文艺工作提出了新的目标任务、使命职责。与时代同行,关键在于承担起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作家艺术家要进一步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要积极反映社会关切的问题,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

  为人民而歌

  “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是文艺工作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文艺工作者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始终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才能写出有温度、有深度,能传得开、留得住的优秀作品。

  首先,从情感层面来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应该表现为“心系人民”“赞颂人民”,而不是“调侃人民”“丑化人民”。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这是一种情感的需要,也是一种价值的需要。文艺创作是作家的主观行为,但是创作过程是一个投入对人民真挚的、深沉的爱和情感的客观过程。文艺工作者只有深入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投入真实情感,才能用文艺作品准确地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

  第二,从创作层面来讲,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就是坚持人民是艺术表现的主体,具体表现为:人民始终是文艺作品中的第一主角;作为文艺工作者,理应刻画出新时代人民的典型形象。文艺作品中的典型人物不是凭空捏造、想象出来的,而是从群众中来的,是特定时代和社会环境下生成的,是人民大众的缩影。要写出真实的、有血有肉、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必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文艺创作必须把对人民的热爱和关怀体现在作品当中,用作品回馈人民。

  第三,从接受角度来看,为人民创作的作品,首先要为人民所理解。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需要,必须提供更加丰富而有营养的精神食粮。作为精神食粮的文艺作品,只有被人民接受,才能更好地对个体与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人民是文艺作品的鉴赏者,并能主动地把对作品的意见建议反馈给艺术创作者。如果作品一味追求艰深、晦涩,最终只会曲高和寡,无法广泛传播,更不能很好地起到激荡人心的作用。

  在新时代,作家艺术家积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现实生活中捕捉生动的场景和细节,生动书写了各行各业涌现的可歌可泣的人物和事件,以多样笔墨记录了时代与社会发展的脚步,积极反映人民群众所关切的问题,创作出许多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作品。新媒体时代,各种文学载体不断融合和衍生,使得文学的传播形态发生了转变,不再是单一的文字感受,而是在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各种表现手段基础上进行融合后形成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优质的作品,通过这些媒体的宣传、发酵,容易迅速扩大读者(观众)群。

  引领社会风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衡量文学家、艺术家的人生价值也要看作品。”好的文艺作品必须经得起时代、读者的考验,实现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有机统一。文艺精品必须达到“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标准,这是作者倾注大量心血、千锤百炼、精雕细琢的结果。文学、电影、戏剧等不同的文艺种类,都可以涌现出拥有自己特色的精品力作。但不管属于哪种艺术门类,精品创作都离不开作家艺术家对时代的观察、对生活的感悟,更离不开创作者孜孜不倦的追求。文艺创作从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作者本人的沉淀、打磨。要做到以精品奉献人民,就要求文艺工作者坚持工匠精神,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在新时代,很多作家艺术家不断提高个人修养,端正创作态度,始终保持一颗冷静的心,经得住外界各种诱惑,坚持创作的初心,有淡泊情怀,甘坐冷板凳。

  文艺工作者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文艺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以反映时代精神为神圣使命。”国家蓬勃发展,家庭酸甜苦辣,个人奋斗成长,构成了气象万千的生活景象。只要真正立足于现实进行创作,我们就会发现现实中有无数可歌可泣的人物和事迹。新时代的文艺,就应该大力书写家国情怀,倾力弘扬优秀传统,攀登民族精神高地,让我们的作品灌注饱满充盈的中国精神。文艺创作有明确的价值维度,文艺工作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在新时代,很多文学作品积极书写历史和现实中的英雄人物,将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转化,反映人民群众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崭新精神风貌。

  总而言之,新时代呼唤文艺的新作为。要创作反映现实、烛照民心、引领时代的文艺精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进一步做到内外兼修,坚持与时代同呼吸,把人民放在心上。只有“脚下有泥,心中有火、眼里有光”,扎扎实实用我们手中的笔,尽心尽力地去为人民抒写、抒情、抒怀,才能让作品蕴含巨大的精神力量和崇高的价值追求,才能获得最广泛的共鸣与共情。


错误: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