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艺理论 >> 文学理论 >> 浏览文章

韵与学诗、作诗论
作者:陕西省 王 磊 来源:中国百家文化网 浏览次数:3211次 更新时间:2023-03-07
  《镇番遗事历鉴》引录《论韵》原序曰:“诗何以必有韵,曰四方声音不同,有同是一字,此处读此韵,彼处又读彼韵,惟奉中和之韵以叶之,虽殊方绝俗,声音不同,而诗韵则一”(引百度百科)。章太炎谓之:“有韵为诗,无韵为文。”可见,有诗必有韵,韵是诗与其他文体相区别的显著标志之一;学诗与作诗则是继承和发展中华诗词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本文系笔者长期对韵与学诗、作诗的一些体用和认识,不求理论上的系统性、科学性,只愿在文中所提出的若干思想、理念能与您分享,带来一些可能的收益。


一、论 韵

  1、韵与《韵书》
  韵,有数种含义:如动听的声音、声音相应和、诗词的韵脚、风雅等意。诗韵是华夏古人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声律和韵律,经历史演变后逐渐形成押韵规则。
  韵的第一直觉是听觉,即声律(音乐)美;第二直觉是味觉,即意境美;第三直觉是触觉,即思想美(共鸣);第四直觉是视觉,即画面美。用韵将关系到诗词的风格、情操、创意、格局、社会价值、历史意义等,并体现文艺价值和美学价值。
  我国曾有《切韵》、《唐韵》、《广韵》、《中原音韵》、《词林正韵》、等历史韵书。其中《词林正韵》作者(清)戈载,是一部依据前人作词用韵的情况归纳韵部后用于填词的经典韵书;《平水韵》则是依据唐人用韵情况,将汉字划分为106个韵部(现已遗失),是《广韵》的一种略本。清康熙年间,《佩文诗韵》、《佩文韵府》、《诗韵合璧》等韵书将《平水韵》并为106个韵部:共计收录9504字,成为流传至今的《平水韵》;21世纪初为促进声韵改革和推行新声韵,中华诗词学会在“倡今知古,双轨并行;今不妨古,宽不碍严”的理念下推出《中华新韵》,2019年11月又推出《中华通韵》,这两部韵书现广泛使用。
  2、《中华新韵》
  《中华新韵》以普通话为基础划分韵部,有易上手、方便快捷、学习效率高等优点。新时代应首倡今韵,不仅便于大众求学,而且有利于中华诗词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和传播;同时不弃古韵,古今两韵均习之、均用之;虽说首倡今韵,古韵的学习同样重要。因为《平水韵》是一本经典韵书,笔者发现几乎每个汉字都是我们老祖宗择优取舍留至相应韵部的,其间蕴藏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气息。当然古今音的变化使古韵遇到困境,亦有其弊。故而中华诗词学会“倡今知古,双轨并行”的指导思想,无疑是科学的、正确的。
  3、《中华通韵》还是《中华同韵》?
  《中华通韵》是中华诗词学会组织研制的国家语委语言文字规范,系诗词界长期致力于今韵的探索后,在总结实施经验的基础上,由国家语委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审定委员会于2019年3月审定通过的一部新韵书。
  通韵一词(亦称为古韵通转、通转古韵法)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部在押韵规则上可以相通,或其中一部分相通。它们是一种在进行诗词创作时可以通押的韵部。”若依通韵的词义和其在诗律中的含义,则《中华通韵》里的韵部皆可通押,这是不可行的;若依通字本身所包含“共同的”之含义,则指当今创作中华古诗词的诗人共同使用的韵书,则是可行的。

  《中华通韵》是《中华新韵》的发展和进步,相比《中华新韵》其在韵部上进行了优化和细分,更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是我们现在应当学好、用好的一部新韵书。


二、学诗论
  本文项下的学诗与作诗一体两面、合二为一。它们是笔者长期诗词学习的体会和领悟,非诗词格律意义上的学诗与作诗,主要有:
  1、以古人为师
  以古人为师,要求我们传承先贤的衣钵,刻苦努力地向其学习、拜其为师,虔心求教。如:(1)借鉴。借鉴的范围较广,包括行文、情怀、风格、气魄、技艺等方方面面。例如,伟大人民领袖毛主席的千古绝唱《沁园春·雪》是笔者最敬仰、钦佩的一首作品:“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笔者拙作《沁园春·一代女皇》曾借鉴为:“望大唐一统,龙蟠凤翥。大周二定,虎噬鹰扬。”;(2)借用、化用。将古人的诗词作品中的词语、思想、情怀、风格等为我所用。例如,将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也无风雨也无晴、《念奴娇·赤壁怀古》、《赠刘景文》等”作为素材,笔者的《东坡歌》借用、化用为:“赤壁酹,华发长。明月下,是吾乡。首妻几十载,梦魂凄凉思断肠。青天把酒两茫茫。荷尽菊残好景记,一剑霜刃付国殇。词中谪仙人,诗里珠玉郎。且待风雨任尔强。”上述两种方法同时也是历史上许多古人之间互相学习的重要方式,俯拾皆是;3、效仿。如果上面的方法在一开始不太好把握的话,可以先选择一位自己喜欢的、有兴趣的或者与自己性格相似、能引起共鸣的诗人,从效仿起步,然后再结合自己的风格、性格、经历、知识面等写出自己的诗词。例如白居易的《夜雨》:“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笔者的《王勃歌》曾效仿其叠字的用法为:“我有千千肠,我有万万牵。生死几曾惧,子安茫茫然。”等。
  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才可以看的更远。但应:入于其,出于其,成于其,却不同于其。
  2、诗言情志
  诗言志,词言情,诗词一体,诗言情志。诗的情志是诗人的“主旨”,确立情志是诗词创作的重点。无情无志恐难为诗。情志的确立将决定成文的质量和艺术效果,同时确立的情志也体现了诗人的态度和追求,它能够直接反映出诗人的创作意图和价值取向。例如,白居易《杜陵叟》:“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岳飞《满江红》:“三十功名尘与土注,八千里路云和月注。莫等闲注、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再如笔者拙作《声声慢· 一生所爱》:“花花绿绿,是是非非,卿卿恋恋匆匆。芳华不负年少,处处留情。白蛇牧童断桥,寄谁人、千载幽衷。怕错付,笑痴情别泪,相守成空(本词有破格)”;以及笔者《太白歌》:君之才神龙摆尾凤翼惊,坐卧麒麟蜀道行。鲲鹏伴飞赴乐府,恭迎圣资天马鸣。蜀山情,蜀山横,才帅盖世太白星。邀君共书豪情志,与君同立功业名。”等。
  3、诗词同文
  诗词同文的理念是指:诗词与记叙文、散文、小说、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赋、骈体文、戏剧等相同,皆是一种独立成篇的文体。我们应有作一首诗就是写一个“故事”的理念和思路。一首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诗词应当首先具有整体性的特点。无论是古体诗抑或格律诗词,甚至微诗,谋篇布局时要有“把一首诗当做长篇小说去写” 的意识。

  诗词同文要求行文流畅、主次有别、层次分明、中心思想突出、句与句之间联系紧密、结构严禁、一字千金等。例如诗圣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其从狂风破屋的焦虑开笔,再行笔对南村群童抱走茅草的无奈和夜雨所造成的痛苦,最终以期盼能大庇天下寒士的广厦而完美落笔,从而表达出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高尚情操和风格;再如七岁时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等,其字数虽寡,却内容充实,给我们讲了一个活泼可爱、有声有色的鹅的故事。


三、作诗论
  1、自信与自谦
  即树立中华文化自信,做心中华文化自谦,达到自信和自谦的统一。(1)自信。没有自信的品质,诗词就会气散、气乱、气弱,从而对作品的整体产生不利影响。自信要求我们在起笔前相信自己的能力、胆略、才情,无论之前有多少优秀的古人或其它诗家,都要认为自己在创作时能够做的“更好”,不胆怯、不焦虑。要不然还没开始,就已经“输了”;(2)自谦。若没有自谦的品质,则离狂妄不远矣,也势必影响到诗词的格局。在动笔后,我们要认识到无论是声名显赫的名家还是没有什么声望的凡夫俗子,要懂得他们都有可以学习的地方:哪怕是一个字、一个词、一种思想、一种情怀、人生经历等,都会带给我们启蒙和启迪。
  关于自信与自谦作诗的运用,除了上述态度和方式外,应当按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将其“揉”于诗词创作中;关于自信与自谦的实例,可参考笔者《新时代诗人命运共同体论》一文。
  2、通篇用典
  王勃,字子安,善骈文,初唐四杰之首。他是一位令笔者羡慕的才华横溢的神童。其《檄英王鸡》、《滕王阁序》等在史上甚为著名。笔者青睐王勃通篇用典之文风,遂将王勃骈文中通篇用典移植于诗词创作。笔者认为,诗词意为先,用典(包括不避用成语)可以学习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为什么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方式,要保守坚持诗词少用典的认识呢?放开手脚,方能大步向前。
  本文的通篇用典,不是说处处用典,而是指为了诗词创作和文意的需要,不拘于大量用典(典故和历史故事等)。例如笔者的《长安酒星歌》用典10几个:“管仲倒半酒,绝缨社稷求。霸王虞姬帐中醉,贱妾殉情楚歌仇。高阳酒徒无知己,《与相如书》司马羞。长安酒星歌未尽,借酒逃婚阮籍忧”等,有幸获得2022神州颂全国诗书画家作品年赛一等奖;《将进酒》用典10几个:“公不见贵妃醉酒海棠寐,三千宠爱枕龙头。《百悔经》里刘乙醉,酒后真言几曾休。又不见以镜换酒谁人急,冯吉三绝无处谋。大人避仕《酒德颂》,刘伶醉死有何求”等,荣幸获得2022四海杯海内外诗联书画邀请赛金奖。当然,获奖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永远是作品,笔者想表达的是:只要有利于传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任何方式都是可以移植于诗词创作的,例如通篇用典。
  3、大而简
  本文的大而简是指诗词的创作在描写大主题、精深的思想、宏伟的志向、情操以及其它内容时,均可以采用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语言去表达。例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再如毛主席《沁园春·雪》、《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等。
  提到大而简,我们再谈谈如何创作大主题的诗词作品。大主题的诗词创作属于难度较大的一种题材,其从立意、审美、思想、情志、文笔功力、社会价值、历史意义等方面来说都极其不易。笔者认为无论是多么大的主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1)对其背景、主要内容、核心要素、历史史实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和认识,并精密梳理;(2)在此基础上,要将所有的意象化为一个“小球”在你的脑海里,仔细、认真的研究它、琢磨它、探索它。如果这个大主题在我们面前无边无际,恐将无从下手。我们必须把它牢牢按住、紧紧抓住,让它在自己的手心里游走。然后再用诗笔去描绘、去雕琢自己的诗声;最后,用创作者自己的才情、思路对大主题进行升华,秉着“主题虽大,诗词作品的主题应更大”的艺术追求,创作出属于诗人自己的“大主题”。

  上述学诗作诗的方法不是独立、分离的,应当综合应用。关于诗词学习的其它技法则可以通过诗词格律的书籍去学习,不再赘述。诗词是载体,本质是思想和精神,诗人需要用探源溯流的精神去践行。


四、试论未来中华(诗词)传统文化的发展愿景
  诗词是诗人的学识、经历、生活、性格、磨砺、时代等共同影响和作用下的产物。先贤们在面对逆境、挫折和生活的“蹂躏”后,所有的困难并没有成为他们的绊脚石,反而成了助力剂。古人的自我鼓励、乐观、豁达,逆风生长,所激发出的无畏勇气和无穷潜力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他们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使得诗词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成为一颗耀眼的明珠和瑰宝。

  我国近现代史是一部屈辱与抗争的历史,彼时国家危难、人民困苦,文化侵蚀久而久之。导致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遇到阻力和逆境,并一度落后于西方国家。但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努力,中华传统文化迎来了大发展、大繁荣。中华传统文化在长期甄别、研究、批判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之上,做到了为我所用。现在的我们,是在用几十年的时间去消化、融合西方几百年来的先进文化,这一历史进程是需要宝贵的时间去整合的。笔者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外来文化最不具备的一个优秀品质:那就是,包容性!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这岂是其它文化可比的。包容性是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遗产和未来占有强大优势的法宝。笔者坚信不久的将来,我国会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模式、继承古人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新时代中华传统文化、文化自信、民族自强等历史条件下,中华(诗词)传统文化会以一个崭新的姿态屹立于六合之巅。中华传统文化必须是最强大的,没有之一。


五、结 语
  诗词理论不应复杂,诗学应当是看的见的实践性科学,作品才是第一生产力。诗人应专注创作,对诗词理论的探索与研究本是学者和理论专家的事。对于笔者而言,一是在长期的学习、写作的过程中,有一些对韵与学诗、作诗的浅见,愿意分享;二是有幸获得几次全国性诗词比赛活动的奖项,不愿有负于被授予“当代文化传播使者”、“新时代中华传统文化践行者”的荣誉称号,故希望以己微博之力传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即便功薄蝉翼,亦是莫大的荣幸。
  最后,笔者用新作的一首古体诗作为结文,其基本涵盖了本文中所论述的学诗与作诗的方法。笔拙之处难免有之,还请海涵并共勉之:
      
  蜀 道 歌

  黄河长江奔长安,蜀道游弋九重天。
  不登秦岭枉少年。
  史书曰石牛粪金蜀国灭,五丁开道助敌奸。
  贪得之心有谁怜。
  剑门不知险,虎将不得前。
  七十二峰立如剑,乾坤自断山水间。
  千里之志无处安。
  六出祁山,卧龙峰巅。
  一统吴魏复汉室,子民万代俱开颜。
  蜀道之上长歌连。
  太白山,太白仙,太白酒里醉诗篇。
  山为石砚水作墨,唐寅挥毫换酒钱。
  子安羽化蜀山云,遥祭家父折罪还。
  太师相思千点泪,复生巴蜀志重燃。
  萧郎陌路,蜀道相牵,庄周迷蝶醉林间。
  公不见主席梦回踏蜀道,谁主沉浮华夏先。
  忠志学子出乡关。
  新时代,蜀道闲,眠霜卧雪待少年。
  东方睡狮天教醒,民族复兴同梦圆。
   
  注:
  1、本诗笔者按照平常的习惯用新韵而作,亦符合平水韵寒删先通韵之律;
  2、石牛粪金、五丁开道:出自《刘子·卷九·贪爱》,昔蜀侯性贪,秦惠王闻而欲伐之。山涧峻险,兵路不通,乃琢石为牛,多与金郄,日置牛后号牛粪,言以遗蜀侯。蜀侯贪之,乃斩山填谷,使五丁力士以迎石牛。秦人帅师随后而至,灭国亡身,为天下所笑。以贪小利失其大利也。
  3、子安:王勃,字子安,其因过失导致父亲受牵连,常对家父深感罪责与愧疚;
  4、太师:指苏轼,宋高宗时追赠其为太师;
  5、限于篇幅,本诗借鉴、借用、化用、用典(如毛主席:谁主沉浮、出乡关;苏轼:相思千点泪;庄周迷蝶:李商隐;萧郎陌路;眠霜卧雪)以及剑门七十二峰等不再详注。



  (作者:王磊,字振朝,号长安少年。担任中国百家文化网文艺创作委员会副会长等文艺荣誉(非职业),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取得:1、2022四海杯、三亚杯金奖;2、2022翰墨风华、神州颂、晋唐杯一等奖;6、2022国都杯银奖、风雅杯二等奖,授予当代文化传播使者、新时代中华传统文化践行者、中华风雅杰出文艺家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