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文字的书写艺术,通俗地说就是写字。写字要写出乐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对毛笔字的记忆,是上世纪60年代末跟着我祖父到街道办事处看他帮人写字才有所了解,据祖父说,他虽然排行老小,但他的父亲,也就是我的曾祖父对他要求挺严,小时候进私塾学古文,主要是舞文弄墨,长大后学的专业是电报专业,毕业后没有像其父兄一样从军从政,而是进入了邮电局从事专业工作,更重要的是小时候打下的基础,写得一手好书法,所以他退休后仍然帮助街道、居委会及周边邻居写字、写春联等,也等于做了许多好事。现在回忆起来,祖父的字确实有功底,确实漂亮。
我的曾祖父邱宝仁,从马尾船政学堂第一期驾驶班毕业,曾任甲午海战时的来远舰舰长,在甲午海战时拼死作战,直至来远舰被炸沉,自己落水,被士兵救起,为抗击外敌入侵作出很大贡献,社会影响力超过他的儿孙,可惜没看到他的书法,如有片纸只字流传下来,当是传家之物,也是文化瑰宝,此为憾事。后来我上了小学,遇到写大字报的时期,直到上了大学,才开始正式跟王永钊老师学书法,坚持到现在,有了一些体会。其中有辛苦,也有乐趣。写好看的字,做善良的人,这是“一趣”。俗语说字如其人,大约说的是写字的态度像一个人为人处世的风格,写出来的字像一个人的外表形象。奈何现在难得看到一个人的“字”,看到最多的就是签名了。好好写字很重要,本来你是一个挺好的人,但由于写的字像“爬虫”,不像正常生长的生物,就被人怀疑你未被修饰的人品,实在是得不偿失。当代毛笔书法的普及道路弥坚,我们面对的娱乐之事非常多,休闲的方式也不少,在这样的环境下,能去习书的人就不一般,能把字写好的人更不一般。
在习字过程中,有的人没机会写好字,准确地说是没学过如何写好字,有的人学了但不重视,也不下功夫去写好,有的人走到半路走丢了,有的人坚持下去了,能坚持下去的必定会有收获。现在社会科技发展常出乎我辈意料,年龄渐长,接受新事物新技能的水平和自己的意愿成反比,跟不上社会进步的列车是常态,但传承千年的书法不会老去,用毛笔写就的书法在当代社会仍有挥之不去的魅力。坚持写字、锻炼品格,这是“二趣”。现代生活中,没有了书法对大多数人来说确实影响不大,但是如果拿起了笔,并且把她当作人生中的主要事情来做,书法就是这个人一生的享受了。
学习书法有个过程,就是做到笔随手动、手随心动、心随气动。我觉得学习书法有三个阶段。一是初次接触书法、眼低手低的阶段。这一阶段既有好奇,但也困难。刚接触书法的人看的书法字帖少,一般认为写得工整即是好字,这是不错的,等到开始拿起笔来,逐步临习字帖才发现,好字的标准不仅仅是工整。初次写毛笔字的人写好笔画是件多么困难的事,这就像学小提琴,刚开始学拉空弦,其声犹如锯木,难听至极;刚开始写毛笔字也一样,手抖腰酸、喘气不均,线条不在该有的位置上,墨水的浓淡也超出了想象,结果是写出了汗,却写不出一个满意的笔画,这是手低的表现。
二是坚持临习、见识渐长、眼高手低的阶段。这个阶段充满疑惑,坚持不易。初学书法的不外临摹,临习字帖得其笔意、摹写古书得其间架。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接触、艰苦卓绝的训练和老师的指点,对于什么样的字才是好字、什么样的书法作品才是好作品有了新的认识,拨开迷雾见阳光,这时候眼界提高了,但是手上的功夫还不够,临摹得不够,毕竟时间是沉淀的利器。这时候可能字写得相对工整些,初步掌握了毛笔的运用,不至于指东打西、七歪八扭,但是独立写一幅字或者创作一幅作品还是没有把握,写字的时候是心有戚戚焉、字如弯弯绕,就是不在你的要求之上,怎么办呢?只有继续苦练。传说王献之小时候写字就很勤奋,把院子里的十八缸水都用来研墨写字了,最后与父亲王羲之并称为“二王”。
三是深入学习、深有体会、眼高手不低的阶段。古人谓心正则气定,气定则腕活,腕活则笔端,笔端则墨注,墨注则神凝,神凝则象滋,无意而皆意,不法而皆法。这时候初有信心,尚需时间。临习书法到一定阶段,只要不放弃,必然会进步。这个阶段学习者见到的好作品越来越多,如历朝历代的名家书法,同时也关注了各种展览比赛的作品,提升了个体的审美水平,在眼界提高的同时,书法的临摹数量攀升,有时也会对结构、线条等做些研究,创作的欲望和水平也在增长,对自己的书法作品要求也越来越严,为今后独立创作作品打下了基础。
字有品位,人不枯燥,此为“三趣”。好的书法作品要耐看。有的书法作品第一次看好像看不出好在何处,但潜心体味之后,每看一次都有不同感受,如苏轼的手札作品、文徵明的《滕王阁序》书法等,初看过去显得平实、朴素,有的甚至相当随意,但那种深厚的文化气息会如滔滔江水,扑面而来。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以诗文独步天下,书法上,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自成一家。用笔有天真烂漫之趣。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明代文徵明的书法作品《滕王阁序》《赤壁赋》《离骚》《渔父辞》,在明代被称为国宝。文徵明擅长行书和小楷,作品温润秀劲,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虽无雄浑的气势,却具晋唐书法的风致,也有自己的一定风貌。《滕王阁序》写于其老年时期,此时的文徵明已85岁高龄,这字已然“人书俱老”,达到了书法的至高境界。其行笔收放有致,气势奔逸健畅,观之如同亲临滕王阁,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我近期常临文徵明的《滕王阁序》等,对其书法作品随意中的精彩、严谨中的豪放深感钦佩。文书至此,感慨良多,谨记:向书问道求古意,就香品茶发新思,但有墨汁与风动,且让毛笔随青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