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理论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艺理论 >> 艺术理论 >> 浏览文章

草书天真本圆润
作者:席洪义 来源:中国艺术报 浏览次数:4137次 更新时间:2023-08-24

  我写了许多文章,把历代有名的草书家都做了研究,从中悟出了很多草书真谛。

  古人草书多谈运笔,今人多谈线质,也就是线条的质量。线质浅显的看法是看外形,看像古人谁的形,再看形成个人风格了没有。这种方法适合初学者和外行。线质高级的看法是看线条的内在、书法家的人生观、美学思想和哲学观。

  我认为,看草书线质的标准是:圆润。我研究得出一个结论:诸多草书名帖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线条圆润”。比较一下草书名帖线条圆润之各自姿态,通过观察张旭、怀素、黄庭坚、李白、孙过庭、赵佶、林散之、王铎、徐渭、毛泽东草书名帖的细节,感受到强烈的圆润线条。

  让我们走近古人,看看历代名家对书法线条圆润的说法。《历代书法论文选》开篇东汉蔡邕曰:“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南朝书法评论家庾肩吾曰:“日以君道,则字势圆。”欧阳询传授诀:“每秉笔必在圆正。”卫夫人《笔阵图》讲书法用笔:“结构圆备如篆法。”王羲之曰:“力圆则润,势疾则涩。”林散之谈书法:“枯、润、肥、瘦都要圆。”

  对于圆润的理论,草书有成就的古人虽没有直接提出,但我们从他们的书作和对草书的理论研究发现,都证明了圆润是草书的必然技术。只有中锋用笔才能写出“圆”来,只有中锋用笔才能让墨色有润性,呈现百年如新。

  古人也讲方圆并济,我为什么避方而不谈?林散之说:“不看两头看中间。”中间是圆的,两头可方可圆,尤其转折处方折便是“二王”的作派了。方笔只能是入笔、转折、连接处的一些小动作,草书的本质是圆润。

  草书圆润理论的提出是对草书审美的标准制定。今天我们欣赏评价草书的高妙首先要看线条的圆润与否,笔不圆则气不能出,整篇皆死;墨分五色唯润而得之。所以,我们有了这个标准就能跟古人站在了一起,草书线条圆润就有了饱满的生命力,有血有肉方为上乘。

  我认为,看一篇草书作品首先要看其线条是否圆润,如果做不到那就没有必要往下看了,不要管作者的名气有多大,头衔有多少,都和草书无关。

  草书圆润理论的提出关乎中锋用笔的标准。从古到今我们争论了两千年:什么是正确的中锋用笔?但谁也没有给我们讲明白。最后笼统地讲中锋是篆籀笔法。那么,什么是正确的篆籀笔法?回答是中锋用笔,又转回到了原点。现在好了,可以拿圆润的标准去验证笔法,中锋使转正确就会出现圆润,就会如历代草书名帖中的高手一样有生命力。

  草书圆润理论的提出是对文人书法的专业研究所得。古人对俗书提出过严厉的批评,批评俗是最要不得、最难改的病。那如何改变俗书呢?唯文人气,唯高古可以改之。草书做到圆润,文人气和高古便都出来了。

  书法到宋代,以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为首提出文人书法的理论应该是传统书法的一个进步思想,书法发展到今天,文人书法还应该是主流。当代书道中人虽然不大讲特讲,但也至今没有听到相反的声音。古代文人读书写书法要养一种气节:正大光明,追求理想,不为五斗米折腰。所以,文人书法在当下提出来正合时宜,可以正风、正气、正襟。

  草书圆润理论的提出是草书艺术的使然。今天的草书乱象纷生,且都打着艺术的幌子,让当代的草书不能进步。我们遵循圆润理论,那么今天的草书艺术就和张旭、怀素、黄庭坚等古代大家隔空对话,草书就能回到正道,就又能在中国五千年文化哲学的包涵下,为当下所用,为未来有象,让当代草书回到正道,生出气象来。

  圆润理论的提出简单,但是要书法家和审美者认识到此道首要是培养眼力问题。如果眼力看不到就认识上不去,手上功夫抛开不说,思想上会向相反方向而去,那么草书就离我们远去了,古人也就离我们渐行渐远了。

  总有人问我,今人为什么写不过古人?我想来想去,只能是思想的问题。草书者的思想没有想通,观草者更没有思想。所以,建立起标准化草书审美体系利在当代,功在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