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浏览文章

千古美文 异曲同工(外三篇)
作者:山东省 丁宝琦 来源:中国百家文化网 浏览次数:7381次 更新时间:2018-09-07

——《捕蛇者说》与《岳阳楼记》结构形式之比较

唐朝柳宗元撰写的《捕蛇者说》和宋代范仲淹撰著的《岳阳楼记》,一位目光集中,一位眼界宽阔;一位情意凝重,一位思神纵横;一位援笔说蛇,一位铺纸绘景;一位意在进谏皇上减轻赋税,一位倾心规劝挚友克己奉公:二者内容有如此诸多不同。但是在社会影响上同为脍炙人口,直至今日,仍然万口传诵,动人心魄:可谓千古美文震古烁今。我一生所读文章不知其数,要问我对哪几篇最为嗜好,我可以毫无思索地回答:《捕蛇者说》和《岳阳楼记》!从次数上讲,我已经对之诵读千百遍;从速度上讲,45秒就能背完;从时间上讲,睡觉前,吃饭后,走路时,经常情不自禁的背几遍。如此嗜好,我不是个例。

那么,是文章中的哪些东西倾倒古今广大读者呢?是主旨吗?是的,“赋敛之毒有甚是蛇”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抒议了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令人佩服,但是其中夹杂的封建官僚的忠君思想,怎比得上现代伟人经典文章的“为人民服务”之崇高!是文章中的词语吗?没错,两篇散文写人状物,使人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用词极其准确、形象、鲜明,体现了两位作者炼字的造诣十分了得,但是对当代人来说,其中充塞的“之、乎、者、也”等文言词汇,怎赶得上现代汉语令人亲切?那么,究竟是什么东西呢?经过一番研究,我有惊奇的发现,两篇文章的“结构情势”竟然异曲同工,一模一样,都是层层对比,节节蓄势,卒章显志。给人很大的感染力。

两篇文章都是五个自然段,都分三层:第一段为第一层,第二段至第四段为第二层,第五段为第三层;各层内部均为对比写法,外部都是逐节蓄势;结尾为情满意足,强势呼出,卒章显志。

先看《捕蛇者说》,第一层,叙述捕蛇之因。永州百姓为何要捕蛇呢?文章从蛇的形态之异说起,再突出蛇的剧毒:“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蛇毒如此之剧,常理应该快躲,尽管这个“躲”字没有出现。可是因为蛇能“当其租入”,老百姓就“争奔走焉”。这里,实际上的“争”与常理的“躲”构成鲜明对比,直接突出了捕蛇的凶险,也间接说明了赋敛的暴虐,为下层具体描绘赋敛之毒蓄了“势”。

第二层,描写赋敛之毒。这一层的内容是用捕蛇的凶险衬托赋敛的暴虐,主要通过三组对比画面来体现。第一组是逼租时捕蛇的蒋氏和不捕蛇的乡邻的心态对比:“悍吏之来吾乡”,乡邻“虽鸡狗不得宁焉;而蒋氏“恂恂而起”,“弛然而卧”。第二组是蒋氏和乡邻平日生活状况的对比:乡邻们“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后,便流离失所,逃荒要饭,路上顶风冒雪,受冻挨饿,死尸成堆,号啕大哭;而蒋氏在规定的日子献上蛇后,就“退而甘其土之有”,为侥幸活着“熙熙而乐”。第三组是蒋氏和乡邻们死亡先后的对比:乡邻们三代60年“非死则徙尔”,而蒋氏“以捕蛇独存”。以上三组对比画面是纵横交织在一起的,随着蒋氏的诉说,各组画面逐渐展开,触目惊心的赋敛之毒暴露无遗。蒋氏自己由“甚戚”到“大戚”,再到“汪然出涕”;作者由“悲之”到“愈悲”,其悲哀之情越来越强。读者也是血肉之躯,随着三组对比的逐渐展开,对赋敛暴虐的愤慨和对百姓不幸的怜悯的情势,也会像涨潮的海涛,一浪高过一浪。

第三层,抒议主旨。作者抒议的主旨是“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这句内部对比鲜明的句子,如果写在本段开头,结构会更加紧凑;但是这样写语意欠理直气壮。为了再蓄些势,作者宕开一笔,引出孔子一句“苛政猛于虎”的论断。历史文献告诉我们,孔子生活在分封制的春秋时代,那时绝大多数读书人不能做官,孔子告诫弟子们记住自己的话,是让他们周游列国,游说各国君主实施仁政。而唐朝早已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封建时代了,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行准则是孔孟之道。可是在永州的地方官吏,自幼尊孔读儒家经典,后来发迹靠科举取士,今天做官参政却离经叛道了:赋敛之毒谁之过?怨声载道是何道?十室九空是仁政?皇帝怎么不知道?正是气不一处来,怒火肝胆生,于是作者“呜呼”一声,喊出主旨,其怒斥之情如火山爆发!这就是全篇节节蓄势的结果。还要指出,“孰知”二字,不但加重了语气,而且把怒斥的锋芒直刺永州的贪官污吏。

再看《岳阳楼记》。第一层,叙述作记之因。在封建社会,大凡降职远调的人,一般心力交瘁,缩手缩脚,难能有所作为。然而滕子京是个例外,“谪守巴陵郡”二年,就“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政绩卓著;并“重修岳阳楼”,镌刻上古今名人的诗和赋,“属予作文以记之”。滕子京官职的“谪”和政绩的“兴”形成正反对比,为续写下面的内容蓄了势:因为读者急于登楼观景,特别是想看看楼壁上刻没刻上滕子京作的诗赋或者他的什么豪言壮语。

第二层,描写览物之情。本层内部结构是总分关系,第二段为总括,第三段和第四段为分写。总括部分用洞庭湖的“大观”和地处交通要冲招致“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再用“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引发了分写部分对比鲜明的描绘。第三段描摹“阴”“悲”,第四段绘制“明”“喜”;悲者“满目萧然”,穷形尽相;喜者“宠辱皆忘”,得意忘形。两段文字跌宕起伏,抑扬顿挫,荡气回肠,不仅体现了“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的作文本质好规律,更重要的是为后面抒议主旨蓄足了势。

第三层,抒议主旨。本文主旨也是一句内部具有鲜明对比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它是针对上层失去常态的二类人进行批评的。在这里,范仲淹和柳宗元一样,为了使自己的观点具有不可反驳的力量也先寻找孔孟之道来支撑,开头用了一句“吾常求古仁人之心”。那时的人都知道,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字,孔子有一句对“仁”字的解释是“克己复礼”。上层描绘的失去常态的两类人,或者“满目萧然”,或者“宠辱皆忘”,都没做到“克己”;要做到“克己”,必然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管在何时何地都不应该忘记国家和民众。文行此处,文章主旨的理论支撑已经牢固建立,于是作者以暴风骤雨、摧枯拉朽之势将主旨倾情呼出,在以儒家思想为行为准则的封建社会,还有谁人不折服而说半个“不”字呢?

综上所述,层层对比,节节蓄势;卒章显志,是《捕蛇者说》和《岳阳楼记》都具有的结构情势。正是这种结构情势,把两篇文章所选的材料组织得跌宕生姿,把作者的思想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使两篇文言散文成为臻于完美的艺术珍品,至今仍然脍炙人口,震撼人心。



孝子

丁宝琦

我弟兄姊妹四人。十多年前父亲离世,母亲便一直和我生活在一起。这几年母亲越发衰老,添了胃肠病,几天便秘,又几天拉稀,裤子、被褥三日两头地拆洗。母亲总很刚强,凡是觉得自己能干的事决不让人相帮;但92岁的老人,免不了心有余而力不足,前年跌折了右脚脖子,去年又摔断了左胳膊。于是起床、穿衣、洗脸、吃饭、喂药、大小便等一应事情都得我一一伺候。针对我尽孝的情景,人们夸我是个大孝子。但我一听到这些夸奖却不很自在: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大孝子在我心中另有人选。人,生于父母的精华,长于父母的千疼万爱;长大后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伺候父母的晚年生活,这是情之所归,理所当然;我的尽孝是为人之子天经地义应尽的责任,谁遇到谁都能做到,因为大家都有良知良能,也都受过后天的良好教育。至于大孝子,我认为他是另一种风范:他付出的心力巨大而崇高,给人长久的震撼和感召。我的人生道路上就遇到过这么一位,他一直是我努力学习的榜样,他是在风雪弥漫中,双手端着茶缸子,蹒跚行走的一少年。

我和发广是光腚耍伴。从记事起,我俩一块摸鱼虾,一块上小学,一块掏雀蛋,一块挖野菜,一块度过了至今想起来仍心有余悸的1960年。

1960年,自然灾害加上被极左思潮牢牢控制着的领导者们的浮夸,使我们的生活陷于了茫茫苦海。那年每人每月生产队只分给8斤粮食,一两花生油,家家靠吃野菜、树叶度日。芒种到了,小麦熟了,学校放麦假了。常言道:“麦熟一晌”,为了颗粒归仓,及时把成熟了的小麦抢收上来,生产队实行奖励政策:凡参加拔麦子的人都分给玉米饼子。发广找我说:“伙计,咱俩年令不小了,都14岁了,应该为大人们分分忧了,今年拔麦子去吧?”

“英雄所见略同!”我也有这种打算,经他一提,我仿佛已经是个大人了。

凌晨两点钟,上工铃敲响,我们跟着社员们走向麦田,开始了成年人的劳动。老古语“男怕麦黄,女怕生长”可不是一句玩话,它凝结着中国农民几千年的血汗和苦难。三天干下来,我又累又困,两手磨满了水泡,浑身的骨头散了架,没有一块是挺实的;一边吃晚饭,一边还打瞌睡。吃完饭,我拖着疲倦的身子到了发广家,商议发广:“伙计,我真熊了,快累死了,今天有几个人生病没去拔麦子,明早可能还有人不去,咱俩也不去了吧?”

“不!去!”发广两眼一瞪,满脸严肃;停顿片刻,又将脖子稍稍扭扭,眼光从我脸上收走,“这几天家家都能吃到玉米饼子,可是俺爹腰疼不能去拔麦子,我大哥是农具厂的工人,也不能去拔,我再不去,俺家就捞不着饼子吃。小弟弟向俺娘要黄饼子,俺娘哪儿拿?……她她,她又要找个地方,偷着……偷着掉泪了。”说到母亲的无奈,他的声音哽咽了。

“那你的手不疼么?”

“不疼。”

“怎么我的两手起满了泡,有的磨破了,一握麦秆儿,杀力力地疼!”

“我有个办法,能让手不疼。”

“什么办法?你快说说。”

“拔麦子前,两手狠狠地在地上拍打,一会儿,手就不疼了;再一会儿,手上的血脉突突的,有一种拔麦子的欲望。”

“好的,明天我也试试。”

第二天早上二点钟,我们又随着社员到了麦田,趁着大人们抽地头烟的工夫,我问发广:“怎么个拍法?”

发广缠好手套说:“看我的!”蹲下身子,两手便啪啪地在地上拍打起来。

我也学着他的样子,将隐隐作痛的双手使劲地向地上拍去。“哎呦!”一声尖叫,天旋地转,两手疼得钻心,眼泪刷刷地淌出来。等痛疼减轻了些,看看发广,他拍地的啪啪声音更响了。我想,他的手也是肉长的,我为什么要怕疼呢?于是又硬着头皮,加倍小心,两手又轻轻地在地上拍打起来,再渐渐加快加重;一会儿,两手真的麻木了;再拍一会儿,手指头上的血脉突突的,真的产生了拔麦子的冲动。哈哈,喜从手指起,劲从全身生。

7点钟左右,收工了,奖品送到地头。大人们每人分得四个玉米病饼子,每个饼子二两;我们小孩子,半劳力,干大人的一半活,只能分到二个。我脱去手套,看看手指,上面水泡相连,有的已挤磨破了,露出一块一块的白白的嫩肉。不看不要紧,一看真害怕,一块块嫩肉处一扎一扎地疼起来。我想哭,但强忍泪水不流出来。生产队长递给我二个玉米饼子,夸奖道:“好样的,都四天了,大人们都草鸡了。”“没什么,为了生产救灾,我豁上命了。”我口吐豪言壮语,但又觉得言不由衷,究竟什么原因?一时弄不清楚。再看看发广,他那里没有一点儿痛苦的表情,相反,正笑眯眯地低着头欣赏手中托着的四个小黄饼子。——今天早晨,他带来了自己的大妹子,两人合干一个大人的活。他闭着嘴,弯着眉,一脸得意的微笑;两个圆凸凸的腮帮子宛如初冬仍挂在枝头上的红苹果,它经过了风吹、雨淋、日晒、霜打,抵住了虫类、鸟雀们的一次次伤害,颜色格外浓,完全熟透了。啊!我恍然大悟,找到了刚才言不由衷的原因:发广,你才是真正的好样的,你才是真正的不怕苦,我真心佩服你,原来我口吐的豪言壮语,是从你心里发出的。

1960年秋天,我和发广都考进了县立第十三中学,但分在不同的班级里。第十三中学在我村西北十华里处,我村的学生虽然分在不同的班级,但是上学和回家还是结伴一起同行。十里地的路程并不算太远,但是我们走起来一般需要歇二回,因为走了三四里后,腿就有些僵硬。坐到路旁,用手指在小腿上一按,马上就出现了小窝窝;如果不用手抚摩,小窝窝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鼓平:这是患的水肿病,肌肉丧失了弹性,由体内长期严重缺油所致。不过儿童终归是儿童,血气方刚,我们常常呼着口号,互相鼓励:“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想想红军老前辈。”精神真的能变成物质,呼完口号,就像饱餐了一顿地瓜干,两腿立刻来了劲,迈起步来格外轻快高远,往往能一鼓作气走完十里路。

1961年的元旦是星期日,天气十分恶劣,西北风撕着乌云,卷着雪花,在树梢间呼啸,在屋顶上飞掠,给这个已经很寒冷的世界再灌进几层寒冷。“民以食为天,吃饭第一”哟!我们迎着风雪,冒着严寒,兴冲冲地来到学校;那天学校杀了几只羊,炖了几锅羊汤,作为全校师生欢度元旦的美餐。晌午时分,每人分得一大碗羊汤;咬一口黑乎乎的瓜叶团,喝一口香喷喷的热羊汤,咀嚼起来十分鲜美;嗬!平生第一顿好饭,嘿!无与伦比的幸福。一阵狼吞虎咽后,放学铃响了,同学们三三两两地走出教室。校园里,相识的学生嘘寒问暖,同村的同学呼唤应答,大家熙熙攘攘地汇入到回家的人流,拥出校门。风雪仍在肆虐着,漫天白蒙蒙的;雪粉跟着人身盘旋,雪花钻进衣领撒野,非要吸走人体上的这点温热不可,以便实现它们入冬以来动用各种手段图谋的世界寒彻。但是同学们肚内的羊汤已化为热血,融布全身,精神格外豪迈,情不自禁地借诗绘景,抒发心中的高兴——

有人朗诵《三国演义》中的诗句:“一夜北风紧,万里彤云厚,长空雪乱飘,改尽江山旧,……”

有人唱起歌剧《白毛女》中的选段:“北风吹,雪花飘,雪花那个飘飘,年来到,……”

吕剧《借年》中王汉喜的唱腔也很动听:“大雪飘飘年除夕,奉母命,到我岳父家里借年去,……”

往往是一人领起,众人陆续跟着合唱。豪情,斥退了寒冷的淫威,歌唱,忘却了常年的饥饿。唱够了,又嘁嘁喳喳,鹦鹉学舌,模仿起任课老师们的讲课声了;那模仿声有的象,有的不象,有的粗声,有的细气,有的南声,有的北调;凡此种种,各具其色;每当生发趣味时,免不了一阵阵嘿嘿、哈哈声。

十里地的回家路有四个岔路口,每过一个,必然分走一批学生。当走过第四个岔路口,就只剩下我村的五六位了。突然有谁问:“发广呢?怎么没有听到发广的声音?”

“可不是,怎么一路上没看见发广?”

大家互相询问,其实心里都很清楚:发广掉队了,而且是在出校门口之前。——发广家中有8口人,上有父母和一个哥哥,下有二个弟弟和二个妹妹。全家一个月的8两花生油,很难轮到他的嘴里。这几天,发广腿上按出的一个个小窝窝很长时间静止不变,今天肆虐的风雪,溜滑的路面,让他僵硬的双腿怎么走哇?大家纷纷回过头去,沿着来路向西北张望,只见在弥漫的风雪中,发广胸前不知捧着个什么,正吃力地蹒跚的行走着。大家都想搀扶他,纷纷向他跑去。跑到面前看清了,原来他胸前双手端着一个带盖的白瓷茶缸子。大家指着茶缸子问:“里面装着什么?”

“羊汤。”

“啊!你没喝吗?”

“没有。”

“那你午饭是怎么吃的?为什么不喝羊汤?”

“热水浸泡瓜叶团,再加点咸盐花,很好吃。我省下了羊汤,打算捎回家去,一半给俺爹喝,一半给俺娘喝:俺爹常年腰疼,天冷了更疼,喝了羊汤暖和暖和,保准痛疼能减轻;俺娘一年到头,从早到晚,忙忙碌碌,想方设法地把好东西塞到我们嘴里,可是她自己什么也没留下。今天过年了,我要让她香香嘴,补补身子。”说完他抿起嘴,弯着眉毛,圆凸凸的腮帮子泛着红晕,脉脉地注视着双手端着的茶缸子。好一副欣欣自得的姿态和表情!再看那茶缸子,它已经很破旧了,有几处地方已经碰掉了白色的瓷皮,露出了黑色的软铁质地,平常扔在路上准保没人拣;可是今天我们不能不对它刮目相看、肃然起敬了:它盛着世界上最珍贵的元旦礼物,亲儿子的一腔热血!它的气概十分浩大,把我们今天的高兴、幸福、豪迈及诗情画意统统压得一落千丈,再化为乌有,而另一些情绪潜滋暗长——

啊!发广,你双手端着羊汤,一路忧虑爹娘;我们一旦温饱,谁顾家中缺粮?

啊!发广,你茕茕孑行,风雪献孝心;我们啧啧咂嘴,敬佩转羞愧。

一时间,大家默默不语,面面相觑,个个脸上泛起红晕,在纷飞的雪花中,显得那么红艳艳。我想,我的脸色一定红彤彤!因为听了发广的话,先敬佩,再羞愧,最后异常恼恨;恼恨心中的热血不能吐出复原为羊汤,只能任凭它滋滋往头上冲,脸上火辣辣的;火辣辣的脸色岂能不比他们的红?

初中毕业后,发广参军、入党、提干,后退役专业于他乡。近几年的春节,发广都回来探望母亲及其亲属,也少不了到我家坐坐。他眼光依然明亮,圆凸凸的腮帮子似乎更加红重了;但整个脸面留下了岁月冲刷的沟纹,沉积着世事磨练的苍劲。他身材魁梧,高我一头,行走、站立、起坐都稳健而从容,是一种胸有成竹的军官风度。由于40 多年没有共同一起生活,我俩的谈话已经失去了实用和童真,是些恭喜发财、天气冷暖之类的客套和敷衍。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词语“大孝子”在人们的交际中频频出现。一听到“大孝子”,我第一个反应就是发广,而一想到发广,可不是现今这个逢年过节拎着山珍海味探望父母的国家基层干部,而是那个40多年前,天天瓜叶果腹,两腿极度水肿,于风雪弥漫中,双手端着羊汤,步履蹒跚的虚弱一少年。



“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联想

丁宝琦

指导学生中考复习,遇到了诗句“此时无声胜有声”,不知怎的,灵感袭来,联想颇多,不得不命笔写字了。

无声是音乐的美妙

“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白居易《琵琶行》里的名句。弹琵琶是表演音乐的艺术,其美自然来自声音;而“无声”系子虚乌有,不要说它胜过“有声”,其自身又何美之有?此论不无道理,但是凡事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美妙是声音由旋律处理后变成的音乐,而音乐用五线谱表示其音符排列形式是高低起伏的波浪,波浪因高低起伏才为美丽。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低谷和浪峰同为美丽的两个方面,二者缺一,美不存在。我们再看《琵琶行》中赞美的“无声”,前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等音色的优美,后有“铁骑突出刀枪鸣”等声响的壮烈,琵琶女着意突出它们之间的“无声”,是供听众对前面“大珠小珠落玉盘”等优美作甜蜜回味,也为自己对后面“铁骑突出刀枪鸣”等壮美的演奏作充分的准备。听众白居易赞美“无声”,是因为他在“无声”之时对前面的优美作了甜蜜的回味,对后面的弹奏作了美好的盼望。这无声的“回味”和“盼望”,是一种美好,比听着音乐的美好还美好。如此看来,“无声”有着实实在在的内容,是乐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最美妙的组成部分。白居易突出“无声”之“胜”,证明了他欣赏到了艺术的全部,是一位求真务实的人。

无声是伟人的伟大

周总理也是一个求真务实的伟人。众所周知,周总理一生戎马倥偬,日理万机,废寝忘食,呕心沥血,把自己一切无私地奉献给中华的崛起。1976年,周总理病危于中国命运的危难关头,全国人民为之心悬。在他生命的弥留之际,老帅叶剑英命令工作人员准备好笔和纸,随时注意记录总理的临终遗嘱。但是周总理始终什么也没说,“无声”地走了。很多人为此而遗憾。其实稍稍用心想一想,周总理的“无声”是一个无法形容的“伟大”,他是实实在在地实践着一个实实在在的真理: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历史的车轮有自己的运行轨迹,它不依任何人的个人意志为转移。试想,还有什么有声的遗嘱能比这有声的谢世更能表达对人民的无限信任呢?在人类历史的舞台上,像周总理这样伟大的“无声”政治家还有几个?

无声是爱情的巅峰

正是这样,历史的车轮按着人们的意志驶进20世纪80年代,中国石化进入了温暖的春天,科学技术拨乱反正为欣欣向荣的生产力,禁锢艺术的坚冰酥酥融化,以爱情为主题的文学之花次第开放,“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诗句常常被人引用并注入新的意义:一对热恋的情侣,走进了长长的爱河,不知不觉中天地交泰,万籁俱寂,两情和谐,心有灵犀;于是他们停止妙语,共感美事;他们爱得纯洁,美得忘我——“此时无声胜有声”,爱情发展到巅峰境界。凡是见识着这种境界的人,不管是境界中的主人公还是境界之外的作者或者读者,这时都是自己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之一。形象大于思维,古句可以新用,1200多年前,白居易就为当代作家准备了如此玲珑剔透的佳句,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

无声是庄严的超越

历史的车轮不停一分一秒,隆隆地驶进2005年,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21名聋哑人塑造了一个舞蹈形象“千手观音”。42只手臂,在同一时间表演同一的舞姿是那样的整齐划一,在同一时间以不同的动作去组合各种舞蹈造型是那样的有序无误。聋哑人不识音乐为何物,都是他们不断变换的忽快忽慢的舞蹈节奏却和配乐的旋律配合得天衣无缝。浪漫的“千手观音”展示了人间的至真至爱:只要你心地善良,心中有爱,看到别人有困难,你就能伸出千百只手给以帮助;同样的,只要你心地善良,心中有爱,如果你遇到困难,别人也会伸出千百只手给你帮助。聋哑人是残疾人,但残疾的聋哑人以自己生命的神圣和进取,以刻苦排练的智慧和汗水,把“千手观音”表演得活灵活现,美轮美奂;时而给人陶醉,时而给人激情,时而给人启迪;从而倾倒了中国和世界的亿万观众,压倒了会听会说、能歌善舞的各类艺术表演的明星大腕儿,众望所归地获得了“我喜欢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的歌舞类一等奖和“晚会”唯一的组织特等奖;庄严演绎了白居易的著名诗句——此时无声胜有声。

无声是足球反省的需要

今天,在中国社会的舞台上,有一个扶不起来的“阿斗”,它就是中国男子足球队。40多年来,它一般打不进世界赛赛场,偶尔凭“本事”轻易冲出亚洲,那形象也不怎么光彩:因为场场“吃鸭蛋”,因而被人奚落为“最无进取的球队”。这是什么原因?是教练指挥无方?是球队发挥失常?是黑哨专门陷害?媒体评论,莫衷一是。我是足球外行,说不出子丑寅卯。但是近半个世纪来,我对中国足球一旦突不出重围、一些媒体就抓住只鳞片爪妄加指责的做法十分腻烦。不错,失败应该反省,但是反省应该全面、深入和冷静;而“全面”、“深入”需要细致,更需要时间;“冷静”需要无声。否则的话,找不准或者找不到失败的关键、症结,中国足球只能在恶性循环的圈子里一圈一圈地转悠。中国足球啊,中国人民多么渴望在“于无声处”听到你崛起的惊雷!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变化无穷。一句“此时无声胜有声”,只能描述一二于其中,只能抒发感情一丁点儿。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中国诗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指导学生学习诗歌,既要让他们诵读积累,还要引导他们联系社会,感悟生活,走好自己人生的路。



凑 福

丁宝琦

一提到肖坚志,我就想到“凑付”。肖坚志是我的同学、同事、领导;凑付,莱州方言,将就、凑合的意思,它是肖坚志几十年的口头语,也是对他品行的凝练概括。

读高中时,肖坚志是短跑运动员,是校和县的百米冠军,经常代表掖县参加烟台市的运动会。每当学校、县、市举办运动会,肖坚志总是最后一个去领取跑鞋、运动服。有人问他:“肖坚志,你是运动尖子,穿别人挑剩下的货,不影响成绩吗?坚志笑道:“一点儿影响不了,事在人为,你看我我缝补修理一番,照样凑付穿着跑出成绩!”久而久之,人们背地里称他“肖凑付”。

1966年春,肖坚志的父亲给他应了一门亲事,是邻村的一位漂亮能干的姑娘。同学们大惑不解,悄悄地问:“坚志呀,你是三好学生,今年夏天考上大学是板上钉钉的事,将来的工作,肯定在千里之外,在老家找对象,那生活方便吗?”肖坚志郑重地回答:“我父亲是残废军人,受伤后腿骨头中的炮弹片儿没能取出,现在拄着双拐走路;母亲是瘦矮的女人,家里的生活需人照顾。至于我,是能蹦能跳的大男人,在任何地方生活都能凑付。”同学们听后肃严起敬,默默无语。

因“文革”之事,我俩同时回乡务农,后又先后到同一个中学任民办教师。肖坚志身体魁梧,能文能武,又教书育人及待人接物热心衷肠,因而特别受人尊重。在妻子嘴里,肖坚志是一位上班敬业守学、回家感谢自己劳碌持家、愿与自己比翼双飞的如意丈夫;在老师们心里,肖坚志是一位随和谦让,善解人意,乐于助人的知心同事;在学生们的眼里,肖坚志是一位有教无类、有的放矢、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在学生家长们的评论中,肖坚志是一位爱生如子、一丝不苟、体贴入微的严父慈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每当入学,找学校领导的家长络绎不绝,他们要求调自己的孩子到肖坚志任课的班里读书。几年下来,肖坚志以出类拔萃的成绩在同事中脱颖而出,光荣入党,被提拔为校长。

1997年,县教育局调肖坚志到局里另委重任,但肖坚志拒绝了,同时上交了辞去现任校长职务的辞呈,原因是家庭生活发生变故:父亲残废的双腿骨头坏死,188,200多斤重的身躯只能躺在床上,失去生活自理的能力。针对这种情况,县教育局作出了撤销调令,不批准辞呈,允许肖坚志因护理父亲的病情可以晚到学校和提前回家的决定。当征求他意见的时候,肖坚志的口头语不自觉地又来了:“服从组织的决定,我会尽力凑付的。”

2003年深秋,又到评审晋级职称的时候,我找到肖坚志劝道:“老同学,收获的季节必须有收获,晋级中学高级职称的申请你必须写!尽管申请的人很多,但是论教龄,论学历,论考评,论荣誉证件,他们无法与你相比,你浪费的机会太多了,咱们工作的时间已经没有几年了啊!”

肖坚志听后摇头、感叹:“我何尝不这么想!但六七年来,父亲的痛苦,母亲的无奈,妻子的为难,我能撇下不管吗?平时我要求老师们一心扑在教学上,而我自己却做不到;我经常强调淡泊名利是人的美德,而自己却与老师们竞争晋级高级职称的名额。如果我被评上高级教师,别人会讥笑我言行不一;我的良心将受到煎熬,校长当得窝憋,工作无法凑付。”

“老同学,你说错了,淡泊名利并非不要名利,谁家没有红白急事?谁人没有请假的时候?”

“老同学,你没说错。但我几乎是天天请假啊!我是校长,必须带头以身作则,为自己的话负责任啊!——唉!前天晚饭后,我妻子因脑血栓突然晕厥过去,幸亏抢救及时,挽回了生命,现在也躺在床上。你看,家中两个病人,校事、家事还要两头兼顾,我将无力凑付了,长年请假回家护理病人已经迫在眉睫。党员、党员,先进党的成员,干部、干部,教职工中的骨干部分,如果晋上高级职称却不再工作 ,那这也算先进?这也叫干部?这也称科学发展观?高级职称,是我不该有的奢望。即使拿一级职称的工资,对国家我也感恩不尽了。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再加上天意不均,致使一个共产党员、38年的教龄、函授大本毕业、有诸多荣誉的一校之长,退休时还是一个中学一级教师,这不能不令人敬叹扼腕。

一个人活在世上就要做事待人;而事是各种各样的,又互相联系着;人是形形色色的,又互相影响着。于是一人做一事,往往牵动着其他的事,影响着其他人的利害得失。当别人所做的正当之事影响到一个人的事业、有损于一个人的利益的时候,这个人将如何应对呢?我认为这要看他的世界观。人的世界观不相同,应对的态度、方法肯定不相同。肖坚志应对的态度、方法是凑付。这种凑付,不是被动地凑合,敷衍地将就,而是积极地协调,真心地配合,把美好、便利、幸福、光荣、益处等等统统无私地让给别人,把破旧、别扭、辛苦、窘况、损失等等愉快地留给自己而加以认真解决,以牺牲自己的一些利益确保或是促进别人事业的成功而达到包括自己在内的相关人员的皆大欢喜。细细咀嚼肖坚志的凑付,越咀嚼越能体味出他心灵的美丽,胸怀的宽广,品德的纯洁与崇高。写到这里,我突然感到肖坚志所说的coufu,不该写成表示“勉强、不很满意”之意的凑付,而应写成“凑福”,义为心甘情愿地克制自我,为他人凑送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