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艺理论 >> 文学理论 >> 浏览文章

文学创新说
作者:石一宁 来源:民族文学 浏览次数:6211次 更新时间:2023-01-07

  时光之舟驶入了2023年。

  新年许新愿。作为文学人,是以作品立身,以作品说话。而创作中所心心念念者,创新当其一。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这是党的二十大的铿锵之声。文学是艺术之母,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民族性格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学的创新,必将激发与带动民族文化整体的创新活力,同时,亦是民族文化创新的一个重要体现。

  创新使作品绽放光芒,使作品深具魅力。创新令人寤寐求之,令人辗转反侧。然而创新之路崎岖而坎坷,漫漫且长远。

  欲创新,先继承。文学是历史的一部分,“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魔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马克思语)万丈高楼平地起,一切的创新,都是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文学创新亦不外如是。然而,学习古人不是为了复古,继承传统不是为了保守。学古而不泥古,承前而不固步;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方得继承之真义,方为真正之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欲创新,需借鉴。如果说继承是纵向的学习,那么借鉴就是横向的取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三人行,必有我师。”“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在学习借鉴方面,孔子、杜甫二圣已千秋垂范。转益多师,杂取百家,然后卓然自成一家,创新于是大成。

  借鉴尚有“拿来”一说,这是专就学习外国而言。全球化时代的世界已变成地球村,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交往空前繁密。新时代的中国,正在终结过往的单向输入,我们也在“送去”,即让中华文化与文学“走出去”。然而,文明交流、文明互鉴与文明共存,也意味着要继续“拿来”。“拿来”与文化自信并不相悖。鲁迅说过,曾经我们被“送来”的如鸦片之类的东西吓怕了,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不失主体性的“拿来”,必是创新的助力。

  创新与年龄无涉。创新,是老中青几代文学人共同的挑战与共享的荣光。在创新的程途上,我们欣闻“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亦乐见“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错误:40001